WeAreSocial:2015年8月中国互联网、社交、移动和电子商务最新数据

WeAreSocial最新互联网、社交和移动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普及的步伐没有任何放缓趋势。

关键数据:

  • 网民:6.68亿,年增幅6%;
  • 社交媒体用户:6.59亿,超过了美国和欧洲总和;
  • 单独手机用户:6.75亿,手机卡13亿;
  • 移动网民:5.94亿,占中国网民的89%;
  • 移动社交媒体用户:5.74亿,年增幅15%。

互联网

自去年中国每天新增网民约10万,每秒超过一人。

增长主要是受到移动网络发展的推动,90%的中国网民使用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值得注意的是除了PC互联网使用量在增长外,只使用移动设备的网民数量增长迅速,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在网络流量方面,PC基础的访问还是主流,上个月中国网民访问的56%的网页是基于PC或手提电脑的。但是,这一指数年降幅29%,而移动设备网页访问份额达到42%,年增幅136%。

这些趋势说明到2016年初移动使用量将占中国网站浏览的大部分。

虽然移动接入互联网无处不在,但是,中国互联网使用量分布仍然不均衡,主要的差别是城市和农村。近2/3的中国城市人口每个月都使用互联网,但是,农村地区网民不足3/10。

好消息是自去年联网速度大幅提高,根据Akamai的数据,中国固网访问速度提高17%。值得注意的是平均移动联网速度比固网更快,中国平均联网速度现在已经被认为是“宽带”,即4 Mbps以上。

社交媒体

中国社交媒体用户数量比去年预计的增速放缓,但是主要是由于行为的变化,而不是对社交媒体失去兴趣。

中国社交媒体使用量已经处于高水平,数据显示99%的中国网民使用社交网络。

单独平台用户显示出更有趣的趋势。QQ是腾讯最受欢迎的消息服务,仍然是中国月活跃用户(MAUs)水平最高的,虽然主要用户群在中国境内,但是QQ是全球第二大社交媒体,仅次于Facebook。

现在相比于微信,更多人使用移动设备登录QQ,但是微信能为用户和营销人员提供更多样的服务和功能。

用户数量显示QZone仍然是传统社交媒体主流,但是微信迅速崛起,大部分用户表示经常使用这一平台。

对于不熟悉中国社交媒体的人来说,百度贴吧也许是一个新发现。贴吧是一个习惯使用百度搜索的用户的社群。

2013年和2014年的报告中包括的腾讯微博在今年的报告中消失了,因为腾讯已经不再发布腾讯微博的月活跃用户了,我们推测腾讯已经不再优先支持这一平台,因为QQ, Qzone 和微信这三个更大的平台更受欢迎。虽然腾讯微博还有很多用户,38%的中国网民上个月使用过这一平台。

GlobalWebIndex的调查显示上个月超过6/10的中国网民使用过微信。新浪微博排在第二位,过去30天有54%的网民使用过。

Facebook, Google+ 和 Twitter也进入这一列表,虽然在中国官方禁止这些社交网络,但是GWI的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中国网民翻墙访问非中国社交平台。

87%的中国社交媒体用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社交媒体,像微信这样的平台推动社交媒体用户在过去这一年增长7700万,年增幅15%,相当于每天新增用户20万,每秒新增用户2.5人。

社交媒体使用时间平均每天1小时43分钟,只占中国网民网络时间的一半。虽然中国社交媒体用户使用社交媒体时间看比电视多23%,但是很可能两者的使用时间是重叠的,社交用户在看电视的同时在第二屏幕上访问社交媒体。

平板使用量稍有下降值得注意,上个月平板网页请求量和前一个月比下降22%。

移动

中国手机单独用户6.75亿,近半数人口拥有手机,预计2015年底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将超过半数。

2014年中国手机用户增长强劲,年增幅8%,一年增长9400万,平均每秒新增3个用户。

中国手机卡接近居民人数,这说明平均每个用户持有2个活跃连接。

但是,预计下个月这个比率将下降,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将功能手机升级为智能手机;个人持有多个手机卡的主要原因降低跨网络交流费用,但是像聊天应用和网络电话(VOIP)这样的数据驱动通讯工具更有效。

现在,在中国智能手机是必备的设备,占90%的手机销量。近2/3的手机是智能手机,预计下个月这个份额将稳定增长,因为更多人更新设备。

移动设备互联网活动方面,中国网民对查询天气特别感兴趣。

中国移动用户也参与移动商务,报告显示20%的中国人最近使用移动设备网购过。

电子商务

在中国,电子商务繁荣发展,1/3的网民每个月网购。

2015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达到2500亿美元。去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销售额达到90亿美元,预计今年光棍节阿里阿巴巴销售额将超过100亿美元。

结论

以上数据对品牌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以下三点给面向中国的营销人员提供些许启发。

中国的与众不同:显然中国主流平台和其他地区不同,即使是亚洲邻国。但是,不仅平台不同,中国网民使用社交网络的方式也很不同,营销人员需要适应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独特性,以及其技术差异。营销人员可以和那些了解中国的专业伙伴合作。

1对1的社交:今年报告中数据强调了聊天应用的流行,当然全球其他国家也显示出这一趋势。而聊天应用的流行也给营销人员提供了新的机会,因为这些交流和西方营销人员面对的Facebook 、Twitter这样的公共交流环境比更私人。为了利用这些1对1的交流,营销人员也需要开发出新的方式和新的内容,需要强调参与性的内容和自然分享,而不是利用付费媒体向大众推送内容。

社交商务:中国网民对网购已经非常适应了,或者通过PC或者使用移动设备。对营销人员来说,了解中国社交媒体参与动态很重要,并利用这些推动社交转换。

移动电商革命蓄势待发 InMobi发布全新Miip发现平台

移动电商,这个原本还有些低调的市场自2014年起呈现爆发式增长,从原来的3C商品销售为主,到日用品、奢侈品全面开花;从少数几家大公司三分天下,到各个细分市场群雄逐鹿;从年轻女性为主力人群,到全民狂欢;从国内商品销售到海淘全世界……

据商务部发布的权威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8956.85亿元,增速高达234.3%。而曾一度受到热捧的移动手游市场,2014年国内移动游戏销售收入仅为274.9亿元,增速为109.1%。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增长速度,移动电商的量级早已远远甩开手游,且这种超强动力还将持续。根据eMarketer的最新预测,2016年中国移动电商市场将达史无前例的5057.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万亿元),占中国总的零售额高达10.9%,大大超越美国的962.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100亿元)和1.9%的占比,是毫无悬念的全球第一。

不仅是体量上的庞然大物,移动电商也再次深刻改变着用户的购物习惯。移动设备的特性使用户不断缩短决策路径,希望能在日常使用App时迅速完成一站式购物而非反复切换多个电商App;超乎想象的商品种类使得更多人希望被精准推荐而非自己搜索。自然,移动电商广告也应换一种思路,营销专家呼吁,单纯的展示已经过时,精准契合用户需求,成为“血拼”的得力助手,才能获得更佳的效果。

移动电商广告的华丽转身即将成为现实。

8月18日,全球最大的独立移动广告平台InMobi在北京召开新品发布会,全球CEO兼创始人Naveen Tewari宣布推出革命性移动电商广告解决方案,将传统移动广告变革为Miip发现平台,将广告推广改造为用户的惊喜发现时刻,通过感知、取悦、满足用户在移动购物体验中的分分秒秒,重新定义移动广告。

InMobi全球CEO兼创始人Naveen先生宣布推出Miip发现平台

同样被重新定义的还有移动支付。发布会上支付宝透露他们正与InMobi探讨两个平台共赢的合作方案,希望今后Miip发现平台上的商品都可直接使用支付宝交易,为消费者提供全球首个移动广告平台内的无缝购买功能,付款时无需在多个App间来回跳转,最大程度精简购买环节,完善每一次消费的用户体验。

InMobi成立8年来势如破竹的发展、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全面覆盖和10亿用户的超强数据积累,Miip发现平台具有颠覆性的移动电商广告价值:通过海量的用户App使用历史数据,结合4万个以上App中Miip发现平台用户的真实记录、反馈和点赞,Miip能更准确地学习和理解用户的喜好、深入分析用户的实际需求,找出大多数同类用户喜爱的爆款商品。紧密契合用户的App使用场景进行更相关的推荐,甚至还能通过交互会话来不断理解用户,这些都使在Miip发现平台上的广告推荐变得更“靠谱”。

InMobi大中华区总经理杨娟女士解读Miip发现平台

此外,InMobi全球领先的原生广告技术,也被应用到Miip发现平台中,通过将Miip以原生广告的形式无缝融入App,呈现不同的卡通人物形象,用户点击即可进入详情页面,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了解完整产品信息,还可查看其他用户的评论,真正实现一站式、可视化、互动化的丰富发现体验。

对于广告主来说,移动广告投放再也不是单纯的商品展示,用户购买也不再是碰运气,广告全程充满着互动、匹配、再互动、再匹配,高用户需求匹配度让用户产生“看了就想买”的消费冲动,点击率提升、消费决策时间更短,好的购物体验又能提高重复购买率,形成消费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对于App开发者来说,用户耳目一新的广告形式和超强的互动体验,让他们逐渐改变对广告的成见,形成与广告间高活跃度的互动,完美解决广告展示与用户体验的矛盾,同时也让App的商业变现更有效率,为开发者带来更多收益。

不久的将来,用户在使用天气类App时,Miip会根据用户平时浏览商品的数据,结合不同气象、气温,推荐不同长短、厚度、款式的服装。用户点击融入App界面中的Miip卡通形象进入商品详情页面,全方位了解产品的各项信息及其它用户的评价。接入支付宝这个拥有4亿实名用户的支付渠道后,消费者点击购买按钮,使用支付宝付款,即可完成所有购买流程。Miip将犹如一名不断成长的副驾驶,引导用户驶入无限惊喜的个性化发现之旅,同时引领移动电商广告驶入崭新时代。

Opera:2015 Q2 移动广告报告 Android领跑流量和收入 iOS主宰货币化

Android在流量和收入方面仍然领先,但是iOS在货币化方面领先。

一天里最先访问和最后访问的应用

消费者如何使用移动应用?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感兴趣,从广告业到媒体和金融市场。我们也十分关注移动营销生态。

根据我们对美国受众的分析,一天中最早访问的是社交网络类,最晚访问的是娱乐类。

我们还发现大部分用户在一个月里最先访问和最后访问的应用有多个。因此我们按照用户返回的频率给每个应用计算“忠诚”分。

下图显示每个时间段分数最高的应用,相对分值和评级。

我们发现首先访问或最后访问的应用中有4类角逐榜首,早晨和傍晚评级变化稍有不同。分别是新闻/信息类、娱乐类、游戏类和社交媒体类。

有趣的是,新闻/信息类应用虽然稍落后于其他类,但是忠诚度却最高。这类应用在一个月里使用量最稳定,早晨和晚上的受众数量变化最小。

最后,虽然体育类应用不在下图中,但是,是惟一一个早间受众数量比晚间多的类别。

Android在流量和创收方面领先 iOS在货币化方面领先

2015年第一季度,Android首次成为所有平台中创收最高的,这个季度仍然保持领先地位。但是和第二位(iOS)的差距不到1个百分点(47.66% vs. 47.16%)。在流量和展现量方面,Android也领先。

但是,在货币化潜力方面,或展现量和收入的比率方面,iOS仍然领先其他平台。尤其是iPad每个展现量的收入最高,其收入份额是展现量份额的4.41倍。

但是,不同类型广告,评级和指标并不一致。平板视频广告在流量和创收方面更高,但是货币化潜力方面没什么差异。展现量和收入的比率接近1:1。

我们调查早间和晚间前两个应用的性能,游戏类应用在eCPM(即每一千次展示可以获得的广告收入)方面领先,但是展现量方面落后。我们发现娱乐类型拥有最多受众,但是展现量不如社交媒体,eCPM比社交媒体稍高。

不同广告类型产生的收入也不同。游戏类eCPM相对最高,主要是由于视频广告数量众多。下图显示顶尖应用类别的广告类型。外圈大小显示相对eCPM。

如图所示,游戏eCPM比其他使用视频广告的应用类更高,占50%。相反,社交网络类应用通常展示简单的横幅广告;另一方面,娱乐应用关注横幅广告和富媒体广告。

全球移动广告市场飞速发展

美国仍是全球移动广告流量和创收的领先市场,但是,非洲、中东市场份额稳步增长。

和第一季度比,流量领先的前25个国家几乎没什么变化。埃及和韩国杀进前25位,法国和哥伦比亚跌出排行榜。

移动应用主宰全球市场

在移动广告报告中,大部分流量来自于移动应用,而且移动应用一直推动广告流量和收入增长。

值得注意的趋势是移动互联网覆盖全球,我们的流量是全球范围的,这将增加移动网站流量份额。但是移动应用仍然是广告流量和创收的主要动力。

我们发现移动视频广告采用率越来越高,大洋洲是对视频广告最感兴趣的市场,主要受到澳大利亚的推动。日本、德国和加拿大对移动视频广告也十分感兴趣。

下图显示了每个地区的领军国家,指数是基于视频广告的份额与广告展现量份额的比率。

2014年中国移动广告市场比2013年增长七倍

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爆发式增长

CTR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出现负增长。而eMarketer的最新数据表明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为73.6亿美元,比2013年的9.2亿美元增长700%。移动展示广告和搜索广告支出将达到139.8亿美元,和2014年相比增长近一倍,预测今年仍然保持强劲增长。另一组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2014年手机的销售和使用创造了近3.3万亿美元的收入。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广告支出将占全球广告市场的1/5。如此高速的增长,当然意味着中国移动互联网无比广阔的前景。传统媒体与移动媒体广告增长冰火两重天表明,用户在哪里,钱就会流向哪里。

 手机网民规模增长迅速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提升至86%。

手机改变人们的媒体接触习惯

APP作为智能手机的重要应用,随着手机用户规模迅速增长,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乐趣、优惠和便利,成为每个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智能手机端APP的广告价值逐渐被广告主认可。

手机用户媒介日接触时间变化:上网时长增长

CTR-CNRS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手机用户上网时长显著增加,而电视、报纸和电台日接触时长则有明显的下降。

另据InMobi发布的《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洞察报告》中指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手机(不包括短信和电话)104分钟,使用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100分钟,从有效使用时间上看,移动互联网已经在娱乐、信息获取和沟通这三大领域超越PC互联网。

智能手机:已是人们多屏生活的重要组成

20~39岁年龄段的智能手机使用率已经超过PC电脑和电视机。尤其是20-24岁的青年人群,手机接触率为23%,PC电脑和电视这一相应比例为21%和16%。智能手机已经超越PC个人电脑和电视,成为年轻人最常使用的工具。

用户: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频率高于PC个人电脑

23.9%的用户使用手机上网2-5次,PC电脑这一相应比例为20.9%。6.6%的用户每天使用手机上网6-9次,PC电脑这一相应比例为4.6%。11.8%用户每天使用手机上网10次或以上,PC电脑这一相应比例为10.6%。用户手机上网使用率高于PC电脑使用率。

用户: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频率高于PC个人电脑

23.9%的用户使用手机上网2-5次,PC电脑这一相应比例为20.9%。6.6%的用户每天使用手机上网6-9次,PC电脑这一相应比例为4.6%。11.8%用户每天使用手机上网10次或以上,PC电脑这一相应比例为10.6%。用户手机上网使用率高于PC电脑使用率。

人们使用手机和PC电脑上网满足不同的需求

用户使用手机最常做的事情是:微信聊天、文字聊天、浏览网站新闻和使用搜索引擎,而后三项也是用户使用个人电脑最常做的事情。但是对比数据可以发现,人们在社交和信息查询时,更倾向使用手机。

APP广告价值飙升

用户:最常使用社交/聊天类APP

近期一项调查显示,人们最常使用的是具有社交属性的社交聊天类APP,过去一周内最常使用的社交APP调查中,91%的被访者使用手机QQ,82%的被访者使用微信。这种社交互动性,改变过去用户被动接受的营销模式。一天中,每种APP人们使用频次平均超过2次,这为APP广告多频次触达用户提供基础。另外,用户在使手机APP的同时,可以和他人交流、看电视、玩电脑等,仅有12%的用户不做其他事情,人们这种同时使用多屏的行为,显示手机在跨屏营销上的价值。

APP:改变用户搜索习惯

当人们想要知道天气时,他会打开关于天气的 App 查询;当他想看电影时,也许会直接打开卖电影票或者团购的应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在 PC上的搜索习惯正在被改变。移动互联网用户习惯通过搜索主动获取信息,搜索的结果对其进一步的消费将产生很大影响。TalkingData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部移动设备上安装34款应用,设备平均每天打开应用20款。因此APP广告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接触最多且最具吸引力的移动广告类型。

手机APP是营销利器:精准营销和交互营销能力强

与传统营销模式不同的是,APP营销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也不再只是信息单向流通。更大的不同是,从接触顾客、吸引顾客、黏住顾客,到管理顾客、发起促销,再到最终的达成销售,整个营销过程都可以只在APP这一个小小的端口内发生。APP营销好玩、有趣,可随时随地参与,能互动,还能方便分享的广告。无需大规模广告,无需大规模行销人员,就能获得很高的曝光率、转化率和成交率,轻松能粘住年轻消费者。是参与还是拒绝?一切由消费者自己决定。

从企业角度讲,企业在能够使用户通过APP实现某种功能与支持的同时,融入品牌或产品元素,让品牌APP成为消费者接触品牌与产品的最前端,与品牌其他”营”、”销”渠道有机结合,从而最终实现促成产品销售的目的。

在不断深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普及率大幅提升,用户的行为习惯逐渐改变,APP营销日益成为整个移动营销的核心,是品牌与用户之间形成消费关系的重要渠道,也是连接线上线下的天然枢纽。

APP:转型的催化剂

现状: APP应用发展迅猛,超级APP聚合用户能力强

数据显示,目前苹果App Store有120万的应用,GooglePlay应用商店内的应用数亦已超过百万,APP应用的发展迅猛,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用户的主流体验。在几十万的应用中,用户数过5000万的APP也就30个左右,占比22%。但是,这些APP却赢得了78%的用户,其他78 %的APP都是跟风凑热闹,营销价值并不高,加上每个用户的时间有限,一个用户经常打开的APP通常不超过10个,因此,如果一款APP能够获得过千万的用户,可以称之为超级APP了。

超级APP可以聚合大流量优质明星APP资源, 使广告与媒体本身功能融为一体,用户体验最优,主动关注度更高,以今日头条为例。

此外,从APP类型来看,手机旅行预订进入爆发增长期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网民手机商务应用发展大爆发,手机网购、手机支付、手机银行等手机商务应用用户年增长分别为63.5%,73.2%和69.2%,远超其他手机应用增长幅度。而长期处于低位的手机旅行预订,2014年用户年增长达到194.6%,是增长最为快速的移动商务类应用。随着我国国民休闲体系的形成,手机旅行预订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

现状:电视、平面、电台媒体纷纷开发APP不同的APP中互动的深度广度并不相同。其互动方式主要有:

在众多的APP中,从功能上来看,广电APP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播出类、社交类、游戏类、新闻原创类和生活服务类。通过应用平台,让观众通过互动变成参与进来的用户。

1、评论、分享、投票等简单的辅助互动;

2、报名参赛、参加活动、积分换购、抽奖、答题、抢票、玩游戏、做任务等深度关联互动;

3、在节目基础上开发游戏、购物等增值功能,如江苏广电“乐享电视”实现了O2O闭环交易功能;

4、通过技术手段提供操作手法上的多屏互动,东方有线的“我爱电视”可以把手机变成电视遥控器。

从电台方面讲,科技的进步发展为广播带来了焕然一新的机会,受众收听广播的渠道也早已多样化,移动收听逐渐成为收听广播的主流方式。各级广播电台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布局移动互联网领域,或自主开发移动终端应用,或积极融入其他APP平台。例如上海电台顺势而为,推出阿基米德APP,满足用户想听就听及互动需求。该应用自上线,短时间内吸引了近四十万用户下载,成为音频移动应用市场新宠。近期又与联通合作,成立“沃•阿基米德”数据实验室,通过运营商大数据更好地了解潜在用户。

APP是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转型的催化剂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成为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主战场。移动APP产品是一个核心,是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转型的催化剂。但是现有的大部分传统媒体经营的APP产品用户体验差,用户量少、活跃度低、影响力有限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全力打造产品、运营产品,提升用户活跃度,增强传播影响力。

首先,必须从技术上运营好移动APP产品。加大技术投入、改变运营管理体制、引进互联网研发、产品和运营人才。其次,应该重金投入内容,使移动产品的内容具有吸引力。目前移动视频用户的忠诚度并不高,哪里有优质内容,用户就到哪里去。商业视频网站的移动APP产品上有价值数亿、数十亿的版权内容,单一电视频道和移动APP产品的内容竞争力较小,投入需要统筹。

除了“创建平台”,“进驻平台”也可以作为快速笼络受众资源的方式,比如积极利用微信和微博等社交网络,把微信、微博的用户转化为传统媒体APP产品的用户。

车联网:为电台APP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随着万物互联概念的火热,车联网自然也成了人们所争论的焦点之一。在移动互联领域颇受好评的电台APP,觊觎着车联网市场,纷纷主动搭上各汽车厂商,借机向其大献殷勤,寻求预装进车载系统的可能性。拿到了车载系统预装份额的电台APP,能够飞快的扩展它们的用户群体与市场。

随着汽车的普及,用户在车上停留时间也逐渐增加。在交通逐渐拥堵的当下,电台早已成为各位车主们在行车途中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之一,电台APP的使用时长也相应增加,用户价值也比以前来得更高。整体而言,车联网技术的出现,对于网络电台APP是个新的出路。但是一切都有待于车联网的发展与普及。

乘着APP的风声乍起,抢占APP入口,将是抓住新一代消费者的绝佳机会。电台APP想赢得未来,那么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015 MMA无线营销大奖在沪揭晓

(2015年8月14日,上海)——2015年度MMA无线营销大奖 (The Smarties™) 的终审结果今日在上海揭晓,共评选出金奖12枚,银奖9枚,铜奖11枚,公司大奖3枚和特别奖1枚。

本次大奖自五月启动以来,共收集到报奖案例272件。由初审评委经过一周的线上评审,角逐出入围案例72件。来自MMA中国营销创新联盟董事会,广告代理商和知名媒体的代表共11人参与了终审,阳狮集团中国区主席兼首席创意官郑以萍女士受邀担任评审主席。

郑以萍女士在颁奖典礼上通过VCR高度赞扬了本次大赛的案例水平,她表示“移动是广告主不可缺席的领域,也是为了营销发展的方向。”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表彰无线营销创新和发展的全球性奖项,MMA无线营销大奖 (The Smarties™)涵盖全球奖项和区域奖项,旨在表彰致力于移动营销事业并取得优秀成绩的广告主,广告代理公司,媒体主以及移动营销服务和技术供应商,进一步推动移动营销事业的持续向前和健康发展。

“MMA无线营销论坛2015”在沪召开,SMoX报告首次在华发布

“MMA无线营销论坛2015”在沪召开

SMoX报告首次在华发布

(2015年8月14日,上海)——由MMA中国区无线营销联盟与亿动广告传媒(Madhouse)联合主办的 MMA无线营销论坛2015 (The MMA Forum 2015 Shanghai)今日在上海盛大召开,吸引了来中国移动营销行业的专业人士600余人。

MMA中国营销创新联盟联合主席李桂芬(电通安吉斯集团中国区董事长)与陈建豪先生(谷歌中国区副总裁)在论坛开始时为大会致欢迎辞,回顾了中国区无线营销联盟在过去一年所作出的成绩。

MMA全球无线营销联盟首席执行官Greg Stuart在大会上首次揭秘MMA最新研究报告——Smart Mobile Cross Marketing Effectiveness(简称SMoX.me)。这份报告不仅采集了在跨媒体营销中移动媒体的真实效果,还分析了如何在不增加预算的情况下优化跨媒体的广告投放策略来提高投资回报率。

SMoX.me以直观的方式,让广告主可以衡量其在移动媒体上的每一分钱所产生的效果,并且看到各媒体渠道在何处达到其ROI的峰值。

作为SMoX.me中国区的参与者,可口可乐全球移动事业总监Tom Daly也发表了主题演讲并与Greg对话,第一次对外公布了可口可乐的跨移动媒体营销绩效报告的数据和成果,用数据佐证了移动在营销活动所起到的“催化剂”作用。

MMA中国区无线营销联盟广告标准及测量委员会秘书长,亿动广告传媒(Madhous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良骏先生,还与与会嘉宾分享了MMA中国广告标准通过国家信标委立项审批的喜讯。

联合利华北亚区媒介总监David Porter,星创视界(宝岛眼镜)董事长间首席执行官王智民,大众点评市场营销副总裁黄驰,乐视网生态营销及客户运营中心营销副总裁谭婧颖等也出席了大会并发表演讲和参与讨论。此外,还有来自不同行业的40多家广告主也参与了本次大会。

MMA无线营销论坛上海是“MMA 论坛系列”的一部分,是聚集全球无线广告精英和高层决策者的顶级盛会。本次论坛内容关注移动营销的未来,手机如何被有效应用于市场营销,分享经验,聚焦中国,关注海外。顶尖的营销开拓者们在现场讲述他们是如何把移动营销引入其庞大的营销策略;如何从广告主预算中分得更多移动营销经费;向移动广告监测和效果衡量标准化迈进;跨媒体营销中的移动绩效;商业与传媒在移动浪潮中的同步转型;分享国内外成功案例等。

MMA发布与可口可乐合作的最新SMoX报告

MMA发布与可口可乐合作的最新SMoX报告

中国市场数据证明移动在跨媒体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2015年8月14日,上海和纽约)—— 全球无线营销联盟MMA(Mobile Marketing Association)今日在MMA中国无线营销论坛上发布最新的SMoX报告(Smart Mobile Cross Marketing Effectiveness)。本次,MMA通过与可口可乐合作,根据其在中国农历新年的跨媒体营销活动,分析得出结论:在不改变广告预算的情况下,只需调整移动的份额即可以大幅提高营销效果。报告数据显示,最理想的移动份额(占所有预算而非数字部分的预算)应该在8%-15%之间。

在与Marketing Evolution和Millward Brown Digital的共同合作下,SMoX报告旨分析移动对比其他所有媒体所能带给广告主在经济效益上的差异。这也是第一次,有一份确实有效的报告能从数据上向广告主展示移动在跨媒体营销中所起到的效力。本次报告的结论与之前MMA在美国与AT&T, Coca-Cola, MasterCard 和Walmart合作结果一样。另外,MMA还在美国,中国,英国,土耳其和巴西进行了其他的相关研究。

“可口可乐一直致力于发展全球最具创新意识和最有效的市场营销活动,因此我们必须完全的理解和掌控移动营销所能给予我们未来发展的能力,”可口可乐全球移动事业总监Tom Daly表示。

“根据在中国以及美国市场的研究结果,我们开始看到移动已经向营销者展开了一条通往未来的发展之路。在营销效率和效果上,我们都得到了可以说服自己的事实。”

可口可乐调研报告的结果:

  • 移动对于ROI的贡献接近TV的两倍,其对于销售的驱动效力是其他渠道平均数据的两倍。
  • 移动投入占总预算的8%时,能够带动7%的利润,而当这个占比到达15%时,则能带动16%的利润增长。
  • 移动视频广告的效果要优于TV和其他数字视频(3倍左右)。这个数字比美国市场的数据还要高得多。
  • 移动的展示广告能够有效提高购买意向,而移动社交则能同时提高受众参与度和购买意向。

总之,SMoX报告的结论告诉我们,最理想的移动广告占比应该占全广告预算的15%。这样便能在不增加广告预算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销售,增加两位数百分比的利润。

“虽然消费者行为和广告主在移动端的投入之间所存在的失衡,已经成为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如今有了一份真实的,不容辩驳的报道来让广告主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MMA全球无线营销联盟的CEO Greg Stuart表示。

“我们非常感谢可口可乐能够不遗余力地探索广告投入和实际收益之间的投资回报率,也很庆幸能够这样先锋的广告主能够认同消费者行为的改变,并对移动营销深入洞察。”

中国的报告也进一步佐证了SMoX在美国地区所得出的结论,即移动能效力能够贯穿消费者购买的整个筛漏。 另外,SMoX报告也向广告主显示了,如何将移动端的广告执行做到最佳。

MMA亚太区董事总经理Rohit Dadwal表示,“通过确凿有效的数据,SMoX与可口可乐联合推出的报告体现了移动在跨媒体营销中的效力和移动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这和我们在美国市场所得出的结论一致,而且效果更佳突出。”

“报告为广告主重新分配和优化他们的广告预算提供了数据支撑。有了正确的移动广告预算分配,能够让实际的销售提高两位数的百分比。作为行业协会,我们应当帮助广告主通过最有效的渠道实现最好的营销效果,并且跟上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更好的理解移动的力量。”

SMoX报告的方法论

SMoX建立了一个跨媒体间,将移动和其他渠道效果进行对比的数字模型。这个算法已经通过了Advertising Research Foundation (ARF) 的审核确认。

Adobe&PageFair:过去一年全世界广告屏蔽软件用户增长41%

根据 Adobe和创业公司PageFair的研究报告,全世界使用广告屏蔽软件的人数过去一年内增长41%,每月活跃人数达到了1.98亿,其中美国人有4500万,欧洲有7700万,波兰三分之一的网民用屏蔽软件屏蔽广告,中国只有1%的网民使用广告屏蔽软件。研究认为,随着广告屏蔽软件的日益流行,2015年在线出版商将因此损失218亿美元,2016年损失将增加到414亿美元。

 

Signal:全球仅37%的营销人员表示能收集移动应用数据

移动广告是个大生意,eMarketer预测今年美国广告商将在移动广告方面支出287.2亿美元,年增幅50.0%。但是,移动广告性能测量仍然是个挑战。

2015年4月Millward Brown Digital调查了美国营销人员如果他们能追踪其投资回报率(ROI)他们将增加哪个媒介渠道的广告支出。近8/10的受访者表示是移动渠道,响应率比其他渠道都高,包括传统媒介。

2015年3月Signal的调查中,受访者不太可能表示他们会收集并整合移动和其他网络渠道的数据。全球范围,66%的营销人员表示可以收集移动网络的数据,远远落后于网站数据(88%)和电子邮件(76%),只有37%的受访者表示可以收集移动应用的数据。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营销商能测量移动广告的性能或ROI。2015年2月Econsultancy调查了全球广告代理商,38%的受访者表示移动营销具有优良的ROI;35%的客户端营销人员这么表示。2015年1月Direct Marketing Association 和Demand Metric的调查中分别有12%和14%的美国营销商报道了移动ROI中数。

移动营销人员表示使用多种指标追踪广告效果,Econsultancy调查了全球客户端营销人员如何判断移动应用的成功,大部分人表示使用下载数量(76%),紧随其后是反复使用量(48%)和收入或扩展销路(40%)。2015年InMobi调查了营销人员如何测量移动原生广告的效果,发现点击率(响应率56%)、参与率(51%)、转化率(45%)和每个转化的成本(40%)。5月,Regalix调查了全球B2B营销人员,79%的受访者追踪网站流量,71%的受访者测量社交媒体分享量,64%的受访者追踪点击率。

尽管大部分客户端营销人员(Econsultancy调查)表示了解移动流量份额,但是消费者使用的是哪种设备并不清晰,即营销人员不能跨设备追踪消费者,并了解消费者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的行为差异。

许多指标显示移动营销是有投资回报的,2015年第一季度Adobe Digital Index报道,和PC(2.0)相比平板(2.8)和智能手机(2.4)上每个视频的有更多广告。 FreeWheel的调查也显示前置广告在美国更可能在平板和智能手机上看完。

但是,根据2015年第一季度Sizmek的调查显示移动平台可视性有些问题,Flash展示广告在PC上更具有可视性,HTML5展示广告在移动平台上更具可视性。

电子邮件方面,虽然消费者更倾向于使用移动设备检查邮件,但是点击和转化是另一个问题。2015年第一季度Yesmail报道,在美国保险、消费者服务和技术行业广告的移动平台点击打开率比PC高,其他行业则相反。

 

2015年网络广告公司排行榜TOP50 你的公司有上榜吗?

创意和精准投放能够让广告不像广告,而是成为对消费者有效的信息。图、文、声、像等多种内容,借助丰富的数字媒体渠道轮番展现广告的元价值,可谓当今消费者的一大幸事。因为从信息流动的角度看,能够将合适的信息主动推送到真正有需求的地方–数字营销已经走在信息时代的前沿。

转载自《互联网周刊》

创意和精准投放能够让广告不像广告,而是成为对消费者有效的信息。图、文、声、像等多种内容,借助丰富的数字媒体渠道轮番展现广告的元价值,可谓当今消费者的一大幸事。因为从信息流动的角度看,能够将合适的信息主动推送到真正有需求的地方–数字营销已经走在信息时代的前沿。

这个过程很容易理解,却不容易实现,尤其是在”媒体”这个概念被无限延展之后。消费者被各种各样的”媒体”包围,比如平面、电视、网络、移动、社交等 等,使得有效信息触达消费者的难度大大增加。而对广告主而言,广告营销不仅仅要做到抢占先机,还要能够随机应变,传统意义上的整合营销只完成一半。

因此,广告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要跳出过去单纯的媒体资源的整合,实现从内容创意、制作、媒体资源、社交网络到数据分析的全部整合。新资 源整合能力,是整合营销2.0时代广告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整合赢天下”,更多的渠道(上下游)、更好的技术、更全面的数据,只有充分地对这些资源进行选 择、配置才能给广告主带来更大的价值,让1+1>2。

网络广告也是一个技术为王的行业。用户看到的广告,背后有着繁杂的技 术手段,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广告效果的制作、精确投放等等,都是需要数据和技术来支持和驱动的。同时,现在是一个”无广告”的时代,除了精确投放,怎样撰 写有创意不讨人嫌的文案,怎样制造炫酷的广告效果,都需要从业者去发散思维。好的创意能吸引更多的眼球,引起更大的共鸣。

新兴营销模式借助更多内容、渠道资源的开拓,通过文化娱乐为广告主与消费者之间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联接。另外,网络社交与网络意见领袖成为传播的中坚力量,对多元社会化媒体资源的整合能力也很关键。

鉴于以上行业风向标,年中推出”中国网络广告公司新资源整合发展力排行榜”,旨在发现数字营销领域长于新资源整合能力的领先企业。传统强势企业如华扬联 众、新意互动等依然位于榜单前列,蓝色光标(最近收购多盟、亿动)已开始在网络广告市场出现,而新合传播等企业在新资源整合的进程中走得较快,实力不容小 觑。网络广告行业的共识仍然是,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数据技术和客户口碑保证是优势得以建立和延续的保证。

未来,网络广告仍然会跟随技术的更新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更智能的程序化购买让广告主用更低廉的成本获得更灵活、更有效率的销售方式,新科技如3D技术、AR、VR等也让网络广告在形式上更加炫酷。

最后还是要多说一句,企业的能力也决定于其社会责任。以网络广告平台为例,企业不仅要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更需坚持诚信经营,广告主才能安心地投入更多资金,消费者也能更加便捷地获得产品的信息,三方受益,长此以往,行业的未来必势不可挡。

Adyen:全球电子商务支付指南 亚洲篇

2015年全球电子商务市场预计增长至1.7兆亿美元,到2017年将达到2兆亿美元。在此期间,跨国电子商务预计增长21%,而国内电子商务增长9%。

通常我们假定大部分全球消费者使用网上信用卡进行在线支付,但是在一些国际顶级市场,事实却并不是如此:

  • 在中国,只有1%的消费者使用网上信用卡支付;
  • 在巴西,只有30%的信用卡开通了在线支付功能;
  • 在德国,3/4的消费者网购时更喜欢不用信用卡支付。

而且消费者还使用很多本土支付方式,如中国的支付宝、财付通和银联;巴西的Boletos;德国的SEPA, SOFORT 和 Giropay。这还只是三个例子。

其实和消费者连接并不困难。Alipay, Boletos, SOFORT这些名字听起来并不熟悉,但是如果找对了合作伙伴,建设电子商务支付并不复杂。为此,Adyen调查了全球各地主流支付品牌。

以下是亚洲地区概况

澳大利亚

亚太地区网络买家覆盖率最高的国家,跨境电子商务占澳大利亚消费者零售网购支出的36%。

中国

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零售市场,网络买家倾向于年轻人,并聚集在大城市,70%的网购消费者使用智能手机完成交易。主要支付方式有银联、支付宝和财付通。

香港

信用卡仍然是最受欢迎的支付方式,但是中国银联也越来越受欢迎。

印度

信用卡市场份额较低,但是非现金交易越来越受欢迎,网上银行、借记卡和预付卡将越来越受欢迎。在印度现金交易购买零售商品仍然是主流。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大国,目前正在进行电子商务改革,2014年B2C电子商务市场增长70%。60%的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移动支付和移动钱包无疑将会有显著增长。

日本

全球第四大电子商务市场,虽然银行卡是主流支付方式,Konbini也是一种流行的支付方式,可以在便利店完成离线支付。

马来西亚

其跨境交易占电子商务市场的40%,马拉西亚消费者对在国际网站购买商品十分开放。网上银行在马拉西亚非常流行,因此网购时会重新定向至网络银行。

菲律宾

移动支付在菲律宾增长迅速,SMART Money和 Globe GCash都很受欢迎,但是在零售市场现金交易仍然是主流。

韩国

亚太地区第三大零售电子商务市场,平均每个韩国消费者持有4张信用卡,80%的网络交易是由信用卡支付的。

台湾

信用卡是台湾消费者网购时喜欢使用的支付方式,80%的交易是使用借记卡或信用卡完成的。

泰国

网民普及率不足50%,明年泰国电子商务市场将快速发展,信用卡是比较受欢迎的支付方式,城市消费者通常持有多种类型支付卡,但是本土支付方式仍然最受欢迎。

谷歌与Facebook统治全球移动广告市场半壁江山

2015年 7月3日,社交网站Facebook提供的最新证据表明,手中持有巨额现金的大品牌,如它和谷歌,已逐渐对快速增长的移动广告市场形成垄断之势。

Facebook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这家公司第二季度的营收同比增长了39%,其中有近四分之三的营收来自于移动广告业务。虽然Facebook当季的支出增长速度超过营收增幅,不过该公司的高管们在随后的财报电话会议中表示,Facebook今年的整体支出仍将会低于此前的预期,这也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Facebook第二季度营收的飙升,反映出大企业正增加对Facebook的广告投入,以捕捉到在Facebook上花费了许多时间的受众。市场分析师预计,消费者把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花费在移动设备上的时间,都投入在了Facebook的应用当中。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表示,用户目前平均每天花费在Facebook及附属关联应用,如Facebook Messenger、Instagram上的时间已超过了46分钟。

市场调研公司eMarketer表示,今年Facebook和谷歌将联合占据规模达690亿美元的全球移动广告市场超过半数的份额。eMarketer称,谷歌目前在该市场处于领先,市场份额达到35%;但是Facebook的增长速度要更快一些。

Facebook的财务数据与越来越依赖于移动用户和移动广告推动增长的其它科技公司形成了鲜明对比。Twitter股价在周四暴跌了14%,原因是该公司周二发布的财务数据表明,其新用户增长乏力。投资人周三还惩罚了下调营收预期的商铺点评网站Yelp,致该公司股价暴跌25%。

除去移动广告市场之外,Facebook与谷歌还在视频流媒体、虚拟现实设备和搜索业务上展开竞争。扎克伯格在电话会议中表示,Facebook用户如今每天的搜索量已达到约15亿次。Facebook当前拥有超过2万亿个帖子。

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的分析师马克·马哈尼(Mark Mahaney)表示,“从某种程度来讲,我确实认为Facebook与谷歌有几分相似之处。”两家用户目前均拥有超过10亿的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获取到更多的营收。”举例来说,Facebook正在强化2012年收购的Instagram的广告能力,因为后者目前几乎还没有任何营收。Instagram绝大多数的用户,均是广告主垂涎的年龄在35岁以下的用户。

Facebook还表示,该公司将开始与视频内容创造者分享广告营收,以为平台吸引到更多高质量的视频,并获取部分的广告主电视广告预算。

事实上,如今的Facebook更像是年轻一点的谷歌–增长迅猛,且利润率令人羡慕不已。排除美元汇率升值带来的影响,Facebook表示公司第二季度的营收同比增长了50%,广告营收同比增长了55%。Pivotal Research Group的分析师布莱恩·维瑟(Brian Wieser)表示,“对于一家如此规模的企业而言,依然能够保持高速的增长,确实是非凡的成就。”

广告主表示,他们正加大在Facebook上的投入,原因是Facebook能够让他们更精细的定位消费者,如那些下载了应用或是过去6个月频繁使用Facebook应用的用户。澳大利亚软件企业Atlassian成长市场业务负责人卡梅隆·迪茨(Cameron Deatsch)表示,“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对Facebook的投入远超其它广告渠道。就Facebook的广告而言,我们仍只做了肤浅的研究。我们将把Facebook视为广告宣传的核心支柱。”

在Facebook发布第二季度财报之前,特别是在谷歌和亚马逊发布了业绩强劲增长的财报之后,市场对该公司的业绩极为看好。7月20日,成立刚刚11年的Facebook市值首次超过了通用电气。今年以来,Facebook股价的累计涨幅为24%,表现强于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同期7.9%的涨幅。Facebook股价在周三的盘后交易中下跌了3%。

Facebook财报显示,该公司第二季度营收达到40.4亿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29.1亿美元。净利润同比下滑9.1%,从去年同期的7.91亿美元降至7.19亿美元,这也反映出Facebook的支出,特别是员工支出正在不断增加。Facebook第二季度的支出同比增长82%,其中研发支出同比增幅超过一倍。Facebook当季运营利润率降至31%,低于上年同期的48%。

排除特定支出(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Facebook第二季度的每股收益达到50美分。市场分析师此前预计,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Facebook第二季度的每股收益为47美分。

扎克伯格先前曾经表示,Facebook今年将会对数据中心、新员工和其它长期项目,如虚拟现实和太阳能无人机进行巨额投资。不过Facebook在周三下调了支出增长预期,称该公司今年的支出将较上年增长60%,低于此前预计的65%。

Facebook表示,目前全球有14.9亿人每月至少使用一次Facebook服务,高于截至3月31日的14.4亿人。此外,每天有9.68亿人使用Facebook服务,高于第一季度的9.36亿人。

Marketing Land:尽管效果欠佳,标准横幅广告仍占97%移动展示广告

Celtra表示所有移动展示广告的用户互动有所增长

根据Celtra的《2014年Q3移动展示广告绩效报告》,比标准移动横幅更有效的广告单元类型有不少,但是前者仍占据高达97%美国移动展示广告。

该报告普遍发现全部移动展示广告与移动视频的用户互动相当高。

这家公司表示“视频完成率在第三季度高达41.5%”。相应地,超过40%在移动展示广告里接触到视频的移动用户观看了整个视频。

然而今年初,Celtra报告称应用内嵌(in-app)与移动网站视频广告的完成率均超过50%,而PC视频广告的完成率不相上下。其他来源报告说移动视频广告的完成率远高于50%。

Celtra表示旗下86%广告在智能手机上播送,大部分为应用内嵌提供。此外,第三季度较多广告在iOS设备上播放。

Celtra也指出,用户互动最高的广告单元是旗下的“智能视频”广告。然而这些广告在Q3提供的广告里仅占1%。相反,标准移动横幅与插播广告是移动展示广告压倒性的主要形式。

我认为这是在移动广告创意方面普遍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反映。

移动应用营销分析:消费者如何发现和使用应用

在享受每天早上的第一杯咖啡之前,您是不是已经打开了一个移动应用,以此开启新的一天?无论您打开应用是为了查询前往会场的路线,记录健身运动量,还是把那杯拿铁的费用计入每周的预算,有一件事是明确无疑的:应用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日常微时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 Nielsen 的统计,人们平均每月会在应用上花费 30 小时1。在这些“我想知道”、“我想去”、“我想做”、“我想买”的时刻,应用正在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应用(APP)还能有效帮助品牌加深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移动应用营销战略能有益地补充品牌的线下营销活动(例如店内特别优惠),还能促进电子商务业务,或者单纯帮助品牌与其忠实客户建立关系。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营销者来说,移动应用和移动网站都变得十分重要。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应用使用习惯,Google与 Ipsos MediaCT 合作展开了专项研究。在对 8470 位曾经在过去一周时间内使用过应用的智能手机用户进行调查后,我们对促使消费者安装和使用移动应用APP的因素有了新的认识。根据我们的研究,用户每安装 4 个应用,就有 1 个从未使用过。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用户对已经下载及安装的APP弃而不用?本文我们将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帮助品牌主制定更为有效的移动应用营销战略。当然,提升应用认知度和保持用户粘性是这类战略的两大要点。

一、应用发现不止发生在应用商店里

营销者或许认为消费者会通过应用商店寻找新应用——也的确有不少人这么做。事实上,40%的智能手机用户通过应用商店浏览应用。这仍是寻找新应用的一种常见方式,可以从游戏、健身追踪、流式传输音乐等各种类别中找到最新的应用。但应用商店并非发现应用的唯一渠道。

使用智能手机时,人们会在各种情况下寻找应用:使用应用时、搜索其他应用时、观看 YouTube 视频时,甚至浏览移动网站时。根据我们的研究,搜索是发现应用的主要渠道:每 4 个应用用户中,就有 1 人通过搜索发现应用。假定一位商旅人士要在仓促之间飞往迈阿密,而且要找到住处。他打开 Google 搜索来寻找“迈阿密的酒店”,并且找到一个能提供本地酒店空余客房和短租房房源信息的应用。由于经常出差,所以他决定下载该应用,帮助他预订客房。

对于本地类、科技类(例如寻找新款电子产品的评论)和旅行类(例如想要确认行程细节)应用而言,搜索引擎是一种尤为普遍的发现渠道。人们通过搜索找到自己心仪的本地类、科技类和旅行类应用的可能性,较平均水平分别高出26%、59% 和 30%。

资料来源:Google/Ipsos,移动应用营销分析:消费者到底如何发现和使用应用(美国),2015 年 5 月

搜索引擎对于发现应用同样重要

让人们随处都能找到您的应用,包括在搜索引擎中人们不仅会通过搜索寻找新应用,还会因为看到搜索广告而下载应用。这是提升应用下载量最有效的广告格式之一:在智能手机上看到广告而下载应用的用户中,50% 表示自己看到的是搜索广告。由于消费者寻找和了解新应用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营销者应当重新思考自己品牌所采用的应用宣传渠道。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利用搜索引擎来提升应用认知度。搜索广告不仅可以提升应用曝光率,还能增加应用下载量,因为搜索广告可以在消费者主动寻找应用时展示给他们。

对营销者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必须确保,无论智能手机用户在哪里寻找与其兴趣有关的应用,您的应用都必须能脱颖而出。Statista2 的报告显示,目前可供下载的移动应用超过 300 万款,因此在如今应用泛滥的市场,这个因素就变得更加重要。

影响应用下载量的广告类型

资料来源:Google/Ipsos,移动应用营销分析:消费者到底如何发现和使用应用(美国),2015 年 5月。https://support.google.com/adwords/answer/6032059

如何让您的应用引人关注?

您可以把应用推广的重点集中在专为下载设计的用户体验上,例如使用移动应用安装广告,以此来提升应用曝光率。这样,您的品牌便能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在他们寻找与您的应用类似的其他应用时展示出来。除了搜索,还应该扩大广告范围,采用各种能够增加应用安装量的广告格式,包括展示广告和视频广告,这样便可帮助人们在任何地方发现您的应用。

例如,HotelsCombined 于 2014 年在移动应用营销战略中引入了 Google 搜索和 AdMob。该公司的应用可以针对世界各地的目的地对比数百个网站和应用提供的酒店价格,其下载量在 7 月到 8 月间增长了 150%,而每次转化费用却比其他任何网络都低 20%。通过投放 Google 搜索广告和展示性应用宣传广告,HotelsCombined 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帮助人们发现它的应用。

二、应用初次吸引和再次吸引用户是关键

人们希望利用应用简化日常工作。人们更有可能使用有具体用途的应用。我们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应用可以简化人们的生活时,三分之二的人都会频繁使用该应用。例如,您可以在店内购物时使用Walgreens的零售应用来寻找优惠(包括特价商品和优惠券)。应用在客户购物的过程中很有帮助。事实上,一半的应用用户都会通过这种应用寻找商家或商品信息,甚至直接下单购买。 但另一方面,当用户完成交易后,还有可能立刻弃之不用。38% 的受访者表示,如果需要下载某个应用才能完成交易,他们有可能会照做。可一旦交易完成,半数人都会卸载刚刚下载的应用。

那么,一个应用最初是靠什么吸引用户的?品牌应当如何确保用户反复使用自己的应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卸载?答案很简单:证明应用的价值和功用。

如果能提供明确的价值,品牌就不会被淹没在海量应用中。例如,为改善买家在店内的购物体验,Sephora推出了一款应用,该应用能让买家扫描所有产品,获取更多产品信息。该品牌还提供了“在线购买、店内取货”服务。Sephora 传递了一条明确信息:它了解客户在购买过程中的每个微时刻的需求。

明确展示应用的价值

需要借助一些刺激,才能让用户重新使用已经弃用的应用。有很多方法都可以吸引应用用户重新关注您的品牌。在我们的研究中,有 30% 的受访者表示,如果能获得购物折扣,他们就会再次使用某个应用;近四分之一的受访者称,如果能得到独家内容或奖励内容,他们也会重新使用应用。旅行和零售应用尤其如此:受访者表示,如果能得到折扣或优惠券,他们就会再次使用某个旅行 (40%) 或零售 (47%) 应用。

促使用户再次使用应用的因素

资料来源:Google/Ipsos,移动应用营销分析:消费者到底如何发现和使用应用(美国),2015 年 5 月。

移动应用互动广告

移动应用互动广告有助于让用户想起应用的价值,吸引其重新使用您的应用。比如说,某人即将参加一场马拉松比赛,需要一双跑鞋,所以她搜索了“女士跑鞋”。结果,她的智能手机上已经安装了一个购物应用,她去年夏天用该应用找到了一件超轻运动夹克。这个应用可以通过移动应用互动广告(涵盖搜索网络和展示广告网络)吸引她的注意力,让她想起该应用的存在,并提醒她关注跑鞋的打折信息。 还有一种方法也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那就是在您的广告中添加深层链接。通过这种方式,移动应用互动广告链接就会指向您应用中最相关的部分。以刚刚提到的购物应用为例,深层链接可以将该应用内的女士跑鞋产品详情直接展示给那位马拉松参赛者。

最终,通过在恰当的时间向您的受众群体展示与之相关的内容,品牌便可与应用用户保持有效联系。

移动应用互动搜索广告内的深层链接

反复吸引当今的应用用户 由于市面上的应用数量繁多,得到应用用户的关注比以前更加困难。正因如此,您的应用才需要脱颖而出(无论是在应用商店内还是在商店外),这样人们才能找到它,并反复使用它。要确保您的应用脱颖而出,就必须向用户明确展示它的价值,这比应用初始下载更重要。我们此次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您的品牌制定有效的移动应用营销战略,不仅能有效吸引用户,还能挽留这一群体,从而为您的企业带来巨大价值。

致这个不停变化的时代——2015年上半年点媒运营数据盘点

这是一个不停变化的时代,这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这是一个无移动不营销的时代。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到7.4亿,在这样一个数字生活的空间,用户每天上网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非结构化的数据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和应用已经显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2015年已悄然过半,作为本地移动营销平台点媒与行业共同成长,把脉行业热点,透视未来走势并盘点点媒上半年的运营数据。

Juniper:预计2015年社交媒体移动交易次数达到130亿次 同比增长150%

从一触即付的苹果支付,到Mpesa的普及,移动支付在全球各地都有了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在推动移动支付中的重要作用却鲜有提及。

英国市场研究机构Juniper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社交很可能是驱动移动资金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并预计在2015年总交易次数将增长150%,达到130亿次。

研究显示,该显著增长部分的主要动力来自美国社会支付服务Venmo。目前Venmo的季度交易额达10亿美元。

Venmo的成功引得各社交媒体公司开始大力推广移动支付服务。Snapchat携手Square,合作提供P2P服务;Facebook则在上月推出了全美国移动支付服务。

在中国,研究发现,自2015年2月以来,微信和支付宝的P2P交易量有了显著地增加。这得益于春节期间微信红包的送礼活动。6天内活动共产生33亿次交易。

话费支付

象牙塔外,话费支付仍是发展中市场移动支付的主力军。Juniper公司研究表明,如小额贷款、储蓄和小额保险等服务有了显著增加。

研究表示,网络运营商能够很好地根据客户充值历史,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及客户位置数据提供风险评估表单,为信用评分提供帮助。

“基于移动产品的小额保险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帮助没有银行账户的人抵抗自然灾害。” 报告撰写人Windsor Holden博士表示。”例如,如果没有移动小额保险,农民可能会因为一季收成失败而倾家荡产”

非洲移动支付仍最活跃

非洲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手机支付,是移动支付成功的最好范例。Juniper研究报告表明,手机付款在该地区发挥着主导作用。举例来说,约有17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市场手机支付账户拥有人数超过银行账户拥有人数。

全球来看,今年服务提供商将从移动支付中创造20亿美元的收益,到2018年,这个数字将高达40个亿。

CNNIC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日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报告起始于1997年,每半年发布一次,记录中国互联网发展详实数据。据今年的第36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

网民数据

总体网民规模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整体网民规模增速继续放缓。

手机网民规模

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

城镇与农村网民普及率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为27.9%,规模达1.86亿,相比2014年底增加了800万。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64.2%、30.1%,相差34.1个百分点。

网民性别结构

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5.1:44.9,女性网民占比相比2014年底提升了1.3个百分点。

全国网民年龄结构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与2014年底相比,20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比增长1.1个百分点,互联网继续向低龄群体渗透。

网民学历结构

截至2015年6月,整体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的占比为12.4%,较2014年底上升1.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大专及以上人群占比下降0.8个百分点,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

网民职业结构

截至2015年6月,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4.6%,其次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比例为22.3%,企业/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员占比合计达到16.3% 。

网民收入结构

截至2015年6月,网民中月收入 在2001-3000、3001-5000元的群体占比最高,分别为21.0%和22.4%。

接入设备、网络及平均上网时间

上网设备

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68.4%和42.5%;手机上网使用率为88.9%,较2014年底提高3.1个百分点;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为33.7%,较2014年底下降了1.1个百分点;网络电视使用率为16.0%。

上网场所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在家里、网吧、学校和公共场所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与2014年12月基本持平,而在工作单位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则有所上升,为33.7%。

接入网络

截止到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中通过3G/4G上网的比例为85.7%。除3G/4G外,Wi-Fi无线网络也成为主要的上网方式,截止到2015年6月,83.2%的网民在最近半年曾通过Wi-Fi接入过互联网,其中在家里接入Wi-Fi无线网络的比例最高,为88.9%,在单位和公共场所Wi-Fi无线上网的比例相近,分别为44.6%和42.4%。

平均每周上网时长

2015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6小时,相比2014年底减少0.5个小时。

域名网站增长

域名增长

截至2015年6月,中国域名总数为2231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为1225万个,占中国域名总数比例为54.9%,“.中国”域名总数为26万个。

网站增长

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站总数为357万个,其中CN下网站数为163万个,半年增长6.6%。

网民上网行为偏好

网络新闻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55亿,较2014年底增加3572万,增长率为6.9%。网民中的使用率为83.1%,比2014年底增长了3.1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4.60亿,与2014年底相比增长了4420万人,增长率为10.6%,网民使用率为77.4%,相比2014年底增长2.8个百分点。

网络购物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74亿,较2014年底增加1249万人,半年度增长率为3.5%;2014年上、下半年,这一增长率分别为9.8%和9.0%,数字表明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增速继续放缓。与整体市场不同,我国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增长迅速,达到2.70亿,半年度增长率为14.5%,手机购物市场用户规模增速是整体网络购物市场的4.1倍,手机网络购物的使用比例由42.4%提升至45.6%。

网络团购

截至2015年6月,我国团购用户规模达到1.76亿,较2014年底增加372万人,半年度增长率2.2%,团购网站的使用率为26.4%。相比整体团购市场,手机团购发展更为迅速,手机团购用户规模达到1.29亿,半年度增长率为8.7%,手机团购的使用比例为21.7%。

网络支付

截至2015年6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3.59亿,较2014年底增加5455万人,半年度增长率17.9%。与2014年12月相比,我国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从46.9%提升至53.7%。与此同时,手机支付增长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76亿,半年度增长率为26.9%,是整体网上支付市场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1.5倍,网民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由39%提升至46.5%。

即时通信

截至2015年6月,网民中即时通信用户的规模达到6.06亿,较去年底增长了1850万人,占网民总体的90.8%,其中手机即时通信用户5.40亿,较去年底增长了3256万人,占手机网民的91%。

微博客

截至2015年6月,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网民使用率为30.6%,手机端微博客用户数为1.62亿,使用率为27.3%。自2013年开始,搜狐、网易、腾讯等公司对微博客投入力度陆续减少,微博客市场内部的品牌竞争格局已经明朗,用户逐渐向新浪微博迁移和集中。

网络游戏

截至2015年6月,网民中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80亿,较去年底增长了1436万人,占整体网民的56.9%,其中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2.67亿,较去年底增长了1876万人,占手机网民的45%。网络游戏在2015年上半年整体依旧保持快速发展并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而不同的游戏类型其多样化趋势亦不完全相同。

网络文学

截至2015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较去年底略有减少,达到2.85亿,较去年底减少了918万人,占网民总体的42.6%,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2.49亿,较去年底增加了2282万人,占手机网民的42%。随着内容产业中优质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的价值日益凸显,网络文学产业过去单纯依靠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渐向“创造优质IP为其他易变现的内容产业输血”过渡。

网络视频

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61亿,较去年年底增加2823万人,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为69.1%,比去年年底上升了2.3个百分点。其中,手机视频用户规模为3.54亿,与2014年底相比增长了4154万人,增长率为13.3%。网民使用率为59.7%,相比2014年底增长3.5个百分点。手机端视频用户占总体的76.8%,比2014年年底提升了4.6个百分点,移动视频用户的增长依然是网络视频行业用户规模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网络视频行业在发展期间,一直被宽带、版权成本以及相对单一的盈利模式所困,绝大多数视频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但随着行业的逐步成熟,这一情况有望得到改观,目前从整个视频行业的发展态势来看,视频网站接近盈利边缘,“钱景”越来越光明。

(以上数据均来自《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专访友盟CEO叶谦:深挖海量终端用户数据的价值

转载自:CSDN

2015年6月,友盟更换CEO,由数据平台负责人叶谦担任新的领导人,整体业务重心向“数据化”服务迁移,从提供工具、数据、服务的综合性移动开发者服务平台,调整为提供更多基于数据的一站式解决方案。CSDN于近日专访友盟CEO 叶谦,听他畅谈自己的从业经历,对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的见解,以及对友盟未来的整体规划。

友盟CEO 叶谦

CSDN:首先请介绍一下您的个人从业经历。

叶谦:我是在2011年6月加入友盟,一直负责友盟数据方面的相关工作,从零开始组建团队建设友盟数据平台和数据挖掘体系,历任高级技术经理、技术总监、技术副总裁。此前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过互联网搜索引擎网页排序算法,后加入百度搜索新产品部,从事百度社区类产品的技术研发工作,2009年转调百度基础架构部,任项目经理,带领团队从事百度底层分布式系统、底层通用库和通用模块的研发。

CSDN:从微软亚洲研究院、百度任职到如今的友盟CEO,您有着哪些深刻的心路历程?

叶谦:微软、百度和友盟其实是IT行业三个时代的代表。微软代表PC时代,百度代表互联网时代,友盟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代表。2006年我在微软的时候正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阶段,那时微软作为PC时代的巨无霸,已经开始显得在互联网时代力不从心了。2007年,乔布斯发布第一代iPhone,又拉开了一个时代的大幕。

但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注意到移动互联网会成为未来的主流。直到2011年初,我自己买了一部Android手机,才意识到移动互联网的巨大潜力,这时我才下定决心投身移动互联网。我一直都会用电影《变形金刚》里的一句台词来激励自己:Fifty years from now, when you’re looking back at your life, don’t you want to be able to say you had the guts to get in the car?(五十年后,当你回首往事,你不想为没有胆量上这辆车而感到遗憾吧?)

CSDN:CEO更替,面临着怎样的格局与挑战?有着怎样的愿景?

叶谦:友盟其实是一家以技术为驱动力的创新型公司,创立至今,一直以为移动开发者服务为目标。在公司成长的前五年,我们不断地挖掘开发者的需求,拓展产品业务线,完善产品服务。截止5月底已经覆盖了59万款App,成为国内最大的开发者服务平台。

今天,在积累了海量移动互联网数据后,友盟下一步要做的,不只是工具服务,而是打通移动互联网数据产业链,深挖海量终端用户数据的价值,并且让数据的价值融入到产品服务中,助力开发者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运营,大幅提升行业的效率,让开发者真正体会到大数据的力量。

CSDN:2015,友盟的具体定位如何?将会进行怎样的业务调整?在产品形态方面会发生怎样的迭代与新产品的研发?

叶谦:2015年,友盟公司调整品牌定位:从提供工具、数据、服务的综合性移动开发者服务平台,调整为提供更多基于数据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开发者服务平台,整体业务重心向“数据化”服务迁移。与之对应的,我们的团队和组织架构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产品线聚焦到三个大方向:统计分析、消息推送和社交化产品。

在这三个方向上的产品,我们在今年都会基于数据做横向打通和协同。如统计分析的分群应用到消息推送,用户标签数据应用到统计分析人群画像。另一方面,我们还会着力打造两款新产品:用户评级和微社区,主要帮助开发者解决优质用户识别和快速搭建App内社区的问题。

CSDN:2015年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趋势分析?

叶谦:2015年已经过去一半了,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的活跃设备数达到了10.3亿,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增长4%,增速放缓,这说明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另一方面,我们看到Android手机品牌正逐渐从百花齐放向多巨头时代发展,山寨手机的比例在逐渐下降。

而在应用方面,去年以来,生活服务等新型服务开始在移动端发力,如生活助手类App和金融理财类App,他们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时长较去年同期有很大增长。特别是在李总理提出“互联网+”概念之后,和传统产业结合的移动互联网新业态,将会是2015下半年乃至未来很多年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CSDN:游戏及应用市场有着怎样的变化?

叶谦:截止2015年5月底,中国手游数量已超过40万款,手游开发者数量为6.8万,友盟覆盖了其中半数以上的开发者和游戏App。2015年第一季度,国内活跃设备量达到10.3亿,其中活跃的游戏设备6.6亿,活跃游戏设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

2015年5月,游戏的人均日启动次数为7次,人均日使用时长34分钟,手机游戏和视频、阅读一样,是绝大多数手机用户日常生活必备的内容。越来越多的游戏及应用的出现,意味着竞争日益激烈,同质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幸运的是,新App还是有机会的,从友盟的数据观测到,近期活跃的App里,三分之一以上是近半年内发布的。

CSDN:移动App开发者对数据服务有着怎样的需求?

叶谦:移动App开发者对数据服务的需求近几年来一直在加强。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初期,大家关注的数据都是一些与自己App相关的基础数据,包括新增用户数、活跃用户数、用户留存率等。随着早期App的成长,这些初具规模的App的开发者开始关注更加深层次的数据,如用户成分分析、用户访问页面路径分析、用户漏斗模型分析等。

此时,根据用户兴趣和属性数据,来触发不同App逻辑的需求就开始出现。而今天,对于App开发者来说,不仅仅需要App老用户的兴趣和属性数据,更需要用户在第一次使用App时,就准确根据用户兴趣点和属性触发个性化逻辑,提升用户体验,给用户留下最佳的第一印象。

CSDN:大数据为移动开发带来了哪些改变?

叶谦: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有了大数据分析,开发者在选择方向的时候就有了数据参考。现在网上有很多机构都在发布各类行业相关的数据报告,友盟也有依据自身数据产出的报告,这些报告中对行业的分析可以帮助开发者迈好第一步。

第二,大数据服务和相关基础设施帮助开发者解决了之前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如友盟的各类开发者工具不仅帮开发者节省了大量的资金、人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开发者节省了时间。

第三,大数据帮助开发者实现了App的个性化。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精准广告,另外,依据用户兴趣和属性推荐相关内容也是一个现在常见的场景。

CSDN:结合数据挖掘与分析,在产品开发、运营等方面,开发者及团队应作出哪些改善?对开发者有着哪些建议?

叶谦:首先,要有数据化运营的意识,用数据来检验产品思路,评估营销效果,寻找产品方向。在项目成立之初可能需要产品经理的一些奇思妙想,以及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但在验证、运营阶段,是需要用数据来支持的。

其次,在数据使用方面,开发者还是需要以需求为导向,明白用户真正需要什么,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在数据化运营方面,整个行业都还处在摸索阶段,因此,我建议开发者们加强学习和交流,多参加一些行业讨论。

CSDN:大数据分析对物联网有着怎样的意义?友盟是否会着力物联网?为什么?

叶谦:车联网与物联网都是移动互联网的延伸,目前在全球的接入设备量呈现着几何级数上升趋势。但还处于相对早期的阶段,包括计算能力、能源续航时间等都是非常大的制约因素。友盟对物联网保持关注,也在和智能硬件云平台合作,并且已经有智能硬件App在使用我们的服务。

Marin:2015年全球移动广告报告

移动设备越来越深入每个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世界变得越来越联通。因此移动设备使用量对网络广告商来说是个重要话题。Marinsoftware“2015年全球移动广告报告”发现:

  1. 和PC相比,全球消费者移动设备使用量持续增长;
  2. 和PC相比,消费者更喜欢使用移动设备搜索商品;
  3. 但是消费者还是更愿意在PC上完成交易。

2014年全球移动设备使用量稳定增长,1/4的人拥有并使用智能手机,年增长27%。

2014年搜索引擎广告点击量移动份额增长36%,从32%增长至43.5%,其中大部分来自智能手机,年增长60%。

展示广告移动平台剧烈增长,2014年展示广告点击量移动平台份额增长60%,从32%增长至50%,而且,大部分点击量仍来自智能手机。预计到2015年第四季度智能手机点击量份额将超过网站。

社交媒体广告点击量移动份额在2014年保持平稳态势,这主要是因为社交媒体受众一直使用移动平台访问。
预计到2016年,这三个渠道移动平台点击量都将超过PC。

到2018年全球移动广告支出将达到949.1亿美元。搜索广告支出慢慢从PC转向移动平台。移动搜索广告支出并没有像点击量一样显著增长,移动搜索广告支出年增长8%。

移动平台和PC展示广告支出在2014年变动较大,智能手机展示广告支出一度超过PC。预计到2015年中期移动平台展示广告支出将超过PC,其中,智能手机仍然是主宰。

因为社交网络集中在移动平台,因此,广告商将大部分社交广告支出投向了移动平台,占55%。

随着消费者移动设备使用量越来越多,也给广告商提供了更多机会。

品牌移动广告策略建议:

  1. 集各渠道和设备之所长;
  2. 移动转化正确归因;
  3. 优化移动广告体验;
  4. 跨渠道和设备定位消费者;
  5. 投资移动应用广告;
  6. 提前计划移动视频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