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媒解读:移动资讯规模2016或过六亿,UC头条跻身资讯分发前三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近日发布的《2015年中国移动资讯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资讯用户规模预计过6亿人。信息流创新方式、精准推送、深度阅读、个性化定制成各大厂商竞争焦点,UC浏览器推出的UC头条上升趋势明显,跻身资讯分发前三。

移动资讯常规获取资讯方式已基本确定精细化阅读成竞争关键

艾媒数据显示,2012-2015年,中国移动资讯用户规模从2.83亿人到5.42亿人,同比增长15.6%,预计2016年用户规模将达到5.94亿人,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常规获取资讯方式已基本确定,中国移动资讯市场已基本完成用户普及,随着手机红利的消失,移动资讯用户增长趋势放缓。

纵观2015年中国移动资讯市场动态,不论是客户端,还是浏览器,智能技术、精准推荐、深度阅读、城市服务等成为主推方向,而优质内容的提供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部分新闻客户端、浏览器对自身提供的资讯内容进行优化,进行精读资讯推送。

艾媒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获取资讯首选方式占比,新闻客户端、手机浏览器、微博、微信成为手机网民首选获取资讯的最主要渠道:手机新闻客户端渠道占比37.6%,手机浏览器渠道为22.7%;社交渠道方面,微信为20.1%,微博占15.0%。

新闻客户端作为“传统”的获取资讯的方式,占比优势明显,各大厂商在竞争新闻客户端资讯市场的背景下,更明显的倾向是在新闻客户端占优因素上做文章,新闻客户端强大资讯功能对于资讯本身的专注程度以及由此而来的用户能力成为各家追逐和尝试的方向。

艾媒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移动资讯行业活跃用户分布方面,腾讯新闻以37.5%的占比排名第一;网易新闻和UC头条以32.3%和31.3%的占比分别排名二、三位。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移动资讯行业活跃用户以新闻客户端活跃用户为主,新闻客户端是“传统”意义上的移动资讯行业构成者。随着浏览器加入资讯版块,新闻客户端或将受到一定的冲击,对移动资讯行业格局造成影响。尤其是UC浏览器,专注内容的同时,勇于与不同领域合作的不断尝试,据悉UC浏览器推出的UC头条,甚至与娱乐、时尚营销跨界合作,结合出更多更新鲜有趣的尝试。

UC头条跻身资讯分发前三个性化定制服务成趋势

艾媒数据显示,在日均阅读时长方面,腾讯新闻阅读时长最高,网易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UC头条分列二三四位;在日均阅读篇数方面,腾讯新闻客户端排名第一,UC头条排名第二,今日头条、网易新闻客户端分列三四位;在日均启动次数方面,腾讯新闻客户端仍然具有一定优势,排名第一;网易新闻客户端排名第二;今日头条和UC头条并列第三。

移动互联网信息发展下,手机网民对信息的需求使得越来越多的应用加入了移动资讯的功能,渠道的多样性使得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如何保持用户粘性成了行业中各生产者的思考问题。用户对于自己订阅的内容兴趣更大,个性化的服务对于增长市场份额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无论是新闻客户端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还是浏览器如UC、QQ等厂商,都开始逐渐根据用户兴趣进行推荐,试图以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来吸引新用户。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推送的用户好感度方面,搜狐新闻、UC头条、新浪新闻占据前三位,网易新闻、腾讯新闻位列四五。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对于用户来说,推送符合自己的兴趣是增加好感度的重要因素,UC头条依托淘宝、阿里妈妈及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等数据库,运用Online learning 技术,实时追踪兴趣迁移,优势较为显著,而依托数据挖掘用户兴趣也将成为移动资讯行业发展的趋势。

事实上,UC运用的Online Learning 技术某种意义来讲就是把原来的批量训练模式改成在线训练,一个明显的好处是模型无时无刻都在更新,因此可以处理复杂的真实情况。对于个性定制本身,这种技术的应用让个人阅读追踪、个人大数据调配、兴趣分析等复杂情况下被很好地处理,最终的结果是个性化定制精准程度的巨大提升,使资讯推送达到精细化的深层阅读效果。

UC浏览器依托大数据个性化精准推送的UC头条产品形态,今年还先后发布了自媒体平台UC订阅号、UC头条广告平台等。这个逐渐完备的内容分发平台生态的构建,实在引人期待。

Ipsos:年轻群体移动互联行为特征调查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近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力人群,18-30岁年轻群体对移动互联网究竟有多强的依赖性?手机与电脑,什么是年轻群体上网的最主要方式?哪些是他们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最主要活动?

近期,益普索针对一二线18-30岁消费者移动互联行为进行了一项调查,希望帮助我们对年轻人群移动互联行为有更为具体的了解。

iiMedia: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流量使用情况调查

报告显示,iOS和安卓平台均有超过半数用户表示在实施“流量不清零”政策后明显感受到流量偷跑,大量用户怀疑移动运营商存在偷流量行为,分别占60.6%和53.3%,其中iOS端用户感受更明显。

近8成用户曾使用流量观看视频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在草莓派综合调研平台与问卷网联合发起的关于手机流量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已升级4G用户占72.6%,3G用户占20.4%,2G用户占7.0%。在已升级4G的用户中,相当大比重用户经常打开4G流量开关优先使用4G网络,占71.3%,“网速快”是这部分用户优先使用4G网络的主要原因;而另外28.7%的4G用户则较为谨慎,他们认为4G流量跑的较快,因此并不经常使用4G网络。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用户流量使用行为的调查中,79.2%用户曾使用流量观看视频,27.7%用户曾在非官方渠道下载软件,24.8%用户经常在后台运行手机QQ等聊天软件。在上述三种行为中,“在数据流量环境下观看视频”会使流量快速流失,属于“大流量”使用行为;非官方渠道下载的应用可能包含“偷流量”恶意插件,并且在应用下载过程也可能会产生大量数据流量;后台运行聊天软件会使流量在接收信息、提醒等实时功能中流失。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50.4%用户表示在最近两个月内开始感受到流量使用明显加快,而这个时间节点正好是三大运营商开始实行“流量不清零”业务的时间点。事实上,流量业务与运营商利益息息相关,由于电信运营商计费系统缺乏第三方监测,因此这使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很难不怀疑运营商存在偷流量行为,或者计费系统存在漏洞问题。在针对4G和非4G的流量使用调查中,4G和非4G用户均有超过半数表示明显感觉流量使用加快,且4G用户的感觉更明显,86.2%的4G用户认为升级4G后流量使用更快。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iOS和安卓平台均有超过半数用户表示在实施“流量不清零”政策后明显感受到流量偷跑,大量用户怀疑移动运营商存在偷流量行为,分别占60.6%和53.3%,其中iOS端用户感受更明显。同样,在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的被调查者中,均有超过半数怀疑运营商有偷跑流量行为。“流量跑得快”已成为广大智能手机用户最强烈的使用体验;“运营商偷流量”也成为了近日用户的吐槽焦点。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五成以上用户对“流量不清零”业务的具体实施方法不完全清楚,对该业务的使用范围、时长并不了解,认为尽管运营商对推出了看似惠民的业务,但仍缺乏诚意。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流量不清零”业务推出仓促,运营商缺乏对该业务的宣传和说明,且业务条款和实施范围本身也是重重限制,上述种种进一步引发用户不满情绪。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大部分三大运营商用户均表示并未感觉到“流量不清零”业务带来的便利;尽管有一定数量用户明显感受到“流量不清零”业务带来的便利(中国移动满意用户占比最高,占37.6%;其次为电信用户,占32.6%;最后是联通用户,占27.6%),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对该业务表现出不满意情绪,觉得运营商缺乏诚意,认为该业务并未体现其“惠民”特性,实行该业务后,流量反而跑得更快。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59.2%用户认为流量偷跑是APP中的恶意插件、病毒导致;53.9%用户认为是4G网络网速变快所导致;42.1%用户认为运营商流量监管不规范也是因素之一。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除去“运营商偷跑流量”这一因素,“用户本身对智能手机的认识不足”也会使流量在4G环境中更容易“偷跑”:一是因为4G环境下网速快;二是因为用户未完全退出某些APP,APP在后台会进行自动更新、接收信息等耗流量行为;三是用户通过非正规渠道安装了带有恶意插件的APP导致流量“偷跑”。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用户采取的流量监测方式为安装手机安全或流量监控软件以及靠运营商发送流量提醒短信,分别占41.1%和34.1%。在如何预防流量偷跑的问题上,63.7%的用户建议不上网时关闭流量开关,45.6%用户建议尽量避免下载来路不明的软件,43.7%的用户则认为安装相关软件也可有效避免流量偷跑。

2015年手机用户流量使用状况小结

1优先使用4G

已升级4G的大部分用户中优先使用4G网络,“网速快”是这部分用户优先使用4G网络的主要原因

2流量使用感受

“流量不清零”业务推出后用户明显感觉流量跑得更快,4G用户感受更明显

3流量偷跑

大部分手机用户(包括使用不用手机操作系统、不同手机运营商的用户)明显感觉存在“流量偷跑”,怀疑运营商偷流量

4 “不清零”知晓度低

半数用户对流量不清零业务不甚了解,认为并未看到该业务的惠民性,认为运营商缺乏诚意

5流量流失原因

用户认为APP恶意偷流量,4G网速变快以及运营商操作行为不当是流量快速流失的主要原因

6预防流量偷跑

目前用户通过相关软件检测流量;大部分用户认为不上网时关闭流量开关、不下载不明来路APP是防止流量偷跑的有效措施

中国银联:2015年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

近日,中国银联发布2015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报告结合2015年移动互联网支付的快速发展,展示持卡人日常消费习惯及安全偏好呈现出的新变化、新特征。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总经理袁晓寒表示,随着互联网、手机支付等支付方式日益多样化,持卡人在体验支付便捷的同时,对安全用卡及风险防范的要求正不断提升。

男人是大额网购“主力”

说起“网购剁手党”,想必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女人”,但其实,男人花起钱来更是大手笔。银联报告显示,54%的受访者每月网上消费金额超过1000元,且逐年稳步增长,其中5000元以上大额消费,男性比例高于女性6个百分点。而大众印象中最爱网购的女性,网上消费则集中在1000元以下。

年轻人热衷手机支付网购

如今,用手机进行支付已逐渐成为常态。报告显示,82%的受访者曾使用手机完成付款(在商户现场支付或远程支付)。从支付偏好看,20岁以下的年轻人热衷于手机钱包类客户端支付。

而以手机支付在个人网上消费总额中的占比来衡量,51%的受访者手机支付交易占比超过一半。同时,通过手机支付购买实物商品的受访者比例虽高达33%,但较2014年小幅下降。而充值缴费等虚拟商品消费这一比例则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

1/8受访者曾遇网络诈骗

调查发现,1/8受访者在2015年曾遭遇网络诈骗,同比上升6个百分点。其中,近50%的受访者通过社交账号被骗,同时,消费者还面临手机被植入木马或收到伪基站信息等其他犯罪活动威胁。

持卡人需进一步提升安全支付意识,特别是在岁末年初消费高峰到来之际,更要注意加强支付风险防范。专家建议,消费者需做到专卡专用,网上支付账户最好绑定独立的银行卡,且尽量为小额;设置网上支付账户限额,一旦信息泄露发生欺诈,损失能控制在一定额度内;选择有配套资金保险的支付渠道或考虑购买资金保障险等相关类型保险。

世界媒体500强最新排行出炉

由业界研究机构编制的2015年度“世界媒体500强”28日在纽约揭晓,美国的康卡斯特公司(Comcast)蝉联冠军,迪斯尼公司(WaltDisney)排名第二,直接电视(DirecTV)取代21世纪福克斯(Twenty-FirstCenturyFox)跃居第三。中国(不含港澳台)有65家媒体公司入选,数量再次超过日本和英国,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

 

此份由世界媒体实验室(WorldMediaLab)编制的年度“世界媒体500强”(TheWorld’s500LargestMediaCompany)排行榜显示,康卡斯特公司2014年营业收入达688亿美元,迪斯尼公司营业收入为525亿美元,直接电视营业收入为333亿美元。入选榜单前十名的媒体公司中,有7家来自美国,还有德国1家、英国2家。

入选榜单的中国(不含港澳台)媒体前十名包括: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中国中央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及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出版集团、网易公司、浙江广电集团和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此次入选的国家和地区共计46个。从入选数量看,美国占据95席,平均营业收入62.47亿美元。中国(含港澳台)共有87家媒体公司入选,位居第二,平均营业收入8.29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媒体大国;日本有45家媒体入选位列第三,平均营业收入为13.33亿美元。英国上榜公司总数38家,平均营业收入为30.13亿美元,是欧洲第一媒体强国。

从营业利润方面来看,赢利能力最强的媒体公司是康卡斯特,其利润达到83.80亿美元;21世纪福克斯利润为83.06亿美元,排名第二;迪斯尼公司以75.01亿美元排名第三。利润前十强的媒体公司中,7家来自美国,另外3家分别来自英国、中国(指腾讯控股有限公司)和法国。

 

世界企业家集团首席执行官、世界媒体实验室专家组成员丁海森说,媒体用户增长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已近饱和,全球媒体行业的发展重心正向亚洲地区转移。中国、印度和巴西等金砖国家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未来5年,中国将是世界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拥有全球最活跃的新媒体产业和最丰富的新媒体应用。

 

评判“世界媒体500强”的依据包括媒体公司2014年的营业收入,除涉及电视、广播、电影、报刊、图书、卫星通信及媒体服务等所有传统媒体行业外,今年新增加了互联网新媒体及媒体公关传播。研究对象覆盖美洲、欧洲和亚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媒体公司。今年入选门槛超过5700万美元,平均收入为22.30亿美元。

2017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支出将达50%

实力传播于近日出炉了一项关于广告的研究数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广告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数据指出,过去5年里中国互联网广告支出一直快速增长,在今年达到36%。到2017年,互联网广告支出将达到50%。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广告市场增长达到9.3%,高于预期的9%。

实力传播的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广告支出将增长4.7%,到2016年年底达到5790亿美元,比2015年提高了0.8%。2016是“四年一度”的年份,广告支出将会受到奥运会,美国选举以及欧洲足球锦标赛的推动。自2011年以来,全球广告市场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每年增长率保持在4%-5%,我们预期接下来能够继续保持这个增长速度。

未来3年美国和中国将保持主要增长驱动力

尽管新兴市场增长迅猛,但美国仍然是全球新增广告支出的最大贡献者。从2015年到2018年,我们预计全球广告市场将增长770亿美元。美国占到新增支出的26%,中国以24%紧随其后。英国排名第三,占到7%,印度尼西亚以5%排名第四。

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6.9%,但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大量低线市场蕴藏着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以及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所带来的广告支出预计未来三年将保持在8%以上,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15年增长已经达到9.3%,高于预期的9%。当我们比较广告支出在GDP中所占的份额,会发现增长的空间很明显。2015年,中国GDP是11万亿美元,广告花费是500亿美元,占比5%;美国GDP是18万亿美元,广告花费1820亿美元,占10%。

中国互联网广告支出首次超过电视。到2017年,互联网广告支出将达到50%

过去5年里中国互联网广告支出一直快速增长,在今年达到36%。2015年互联网广告支出将达到200亿美元,超过预计的160亿美元的电视支出。直到去年电视仍然占据最大份额,尽管消费者在电视上所花费的时间仍然相当稳定,但是2015年只增长了0.2%,这是由于广告商削减了在地方电视台的广告预算,优先投放全国电视频道。

全国频道不仅提供质量更好的节目,还因为渗透率高的原因,带来更好的效果。这个优先级是显而易见的,从全国电视频道最近进行的招标吸引了大量资金就可以看出,地方电视台将面临高达50%的广告支出削减,因此我们预计未来3年电视广告增长将低于1%。

2015年移动广告支出增长118%

挖贝新三板研究院数据显示,移动广告在2015年大幅增长118%,到2017年,将会占到数字广告的31%。实现这一目标可能会比预计的更早,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消费者花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时间均在增加。

在线视频和电子商务搜索将成为未来几年重要的增长引擎

在线视频(OTV)是2015年互联网广告发展最快的类别,预计到2017年将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截止到目前为止,OTV被广告商首要用于增加电视媒体的到达量,然而越来越多的广告商已经将OTV视作他们接触消费者的首选,尤其是在面对某些电视广告成本高昂且OTV渗透率高的市场。

紧随其后的是电子商务搜索,到2017年将以平均每年33%的速度增长,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大型在线零售商阿里巴巴和京东的持续创新。网上购买商品的价值迅速增长,移动设备上的购买占比很大。

最好的证明从今年的双十一可见一斑,淘宝和天猫创造了910亿人民币的销售额,仅仅12分钟就达到100亿元。2015双十一阿里巴巴平台70%的购买来自移动设备,而这一比例在2014年只有43%。随着其他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电子商务搜索支出将会迅猛增长,尤其是移动搜索。

平面媒体将会继续下降,预计到2017年,报纸和杂志将以每年21%和12%的比率缩水。

程序化购买有巨大增长空间

在美国,60%的数字广告支出都是通过程序化购买,在中国只有20%左右,然而这也得益于近两年的增长,2013年这一比例只有4%。鉴于程序化购买的份额快速增加,预计在未来2-3年将成倍增长。

Chris Maier, 实力传播中国区研究分析主管说到:“总的来说,中国整体广告营销支出将继续保持健康增长,因为一方面广告商会继续挖掘低线城市的潜力,另一方面会进一步数字化消费者购买路径。两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电子商务搜索(尤其是手机端)以及程序化购买。”。

预测2016移动广告支出将持续增长

来自外国媒体的报道,随着2016年的即将到来,例如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社交网站仍努力从谷歌和其它搜索引擎的数字广告里分得更大一份羹。

随着人们从桌面电脑逐渐转移到手机进行网络搜索、购物、娱乐消遣和沟通,数字广告也不断崛起。根据市场调查公司eMarketer的数据,2015年移动广告支出首次超过台式电脑。“2015年是手机的临界点,” eMarketer的分析师凯瑟琳博伊尔(Catherine Boyle)这样说道。“2016年这种差距将会变大。”

eMarketer预测2016年桌面数字广告支出将下降9%,而移动广告支出将会增加38%。随着用户逐渐转移到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进行网络浏览,“手机将会成为下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瑞穗证券公司(Mizuho Securities)分析师尼尔.多斯(Neil Doshi)这样说道。“随着日益增多的广告、电子商务和订阅转移到手机上,Facebook、亚马逊和Alphabet都会从中收益,” 多斯说道,博伊尔对此表示同意。“这对市场营销人员而言是个很明显的趋势,他们必须在手机上加大投资,因为消费者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极大的增加了。”

eMarketer发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用户80%的时间都花在应用程序上,而非网络上。eMarketer预测2017年桌面广告支出将降低2%。美国移动广告支出将会有所减缓,但仍会增长21%。这种变缓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移动广告)市场存在弱点,而是意味着它们开始于一个更广阔的市场,因此百分比的增加将会比较慢。”博伊尔说道。

2016年移动世界里新型的广告屏蔽也将增长。自2002年起桌面电脑就存在了广告拦截软件,但今年九月苹果iOS 9操作系统的发布导致移动设备上屏蔽广告变得更加简单。

根据Adobe Systems和帮助网站检测广告屏蔽的爱尔兰初创公司PageFair的报告,2015年第二个季度,大约16%的美国在线用户屏蔽了网络广告。

2016移动广告产业链趋势全解析

如果说2015年是移动广告发展的元年,那么,2016年将毫无疑问成为移动广告的爆发之年,移动广告市场规模有望首次超过PC广告。

即将过去的一年,移动DSP市场竞争加剧,内容为王催生自媒体变现热潮,迎合90后需求的视频、社交媒体迅速崛起,数据融合打通,移动程序化场景营销正当其时……

2016,你准备好了吗?

媒体稳中有升,热点初现

媒体是移动广告资源的提供方,也是产业链各方协作完成广告投放的载体和平台。2016年,在媒体进入稳定增长的情况下,视频和社交媒体将成新的发力点。

移动广告资源稳定增长。移动端广告资源在2015年进入稳定增长期,媒体资源获得较为充分的开发,市场趋于饱和。易观《2015年中国移动应用广告平台市场研究报告》指出,2015年,移动广告增长率为105.5%,不及2014年的122.1%,预计2016年将下降至82.0%。

视频&社交媒体成为新增长点。随着90后作为主流消费群体的崛起,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介成为新的流量资源金矿。移动视频方面,76.7%的视频用户选择用手机看网络视频,手机已成为看视频第一选择,90后尤其突出。这一发展也将提升视频媒体资源的库存;社交媒体方面,2015年90后正式超越80后成为社交媒体的最大用户群。原生广告在微信上获得大规模运用,腾讯201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朋友圈广告推动其广告收入总体增长102%。

粉丝经济催生自媒体变现热潮。基于对粉丝经济的看好,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联盟异军突起纷纷寻求流量价值变现,电商、广告、增值服务等成其首选方式。大的自媒体如“罗辑思维”凭借超过300万的粉丝,开创了基于内容的社交电商的新境界,“吴晓波频道”以100余万多粉丝把书友会玩得风生水起,并领头成立狮享家基金投资诸多自媒体等;中小型自媒体则借助第三方广告平台进行广告变现,如力美社群、微博易、米汇等,定位于自媒体社群精准广告投放平台,连接起自媒体和广告主,让前者得变现,后者得资源,各取所需。

SSP原生广告+RTB或成发展方向

SSP是供应方平台,它代替媒体进行流量资源的托管和售卖,通过技术帮助媒体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在OPEN RTB 2.3标准出炉之后,原生广告+RTB或将成为未来SSP的发展方向。

2015年,作为众多数字广告公司布局的一部分,SSP(旺翔传媒、盘石网盟等)数量不断增加。有分析认为,目前SSP的发展,一方面应该不断增加库存,快速通过DSP融入到营销生态圈内;另一方面,随着OPEN RTB 2.3原生技术支持,可通过原生广告+RTB 的模式实现个性化和自动化。目前,Google和Facebook已经开始行动。

移动DSP竞争加剧,移动程序化场景营销是未来

移动DSP是需求方平台,帮助广告主在移动互联网上进行广告的高效、精准投放,是整个移动营销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2016年,移动DSP之间竞争加剧,程序化场景营销或成为其未来发展方向。

资本介入加速行业竞争。2015年,以宝洁为代表的品牌广告主将广告预算向数字广告和移动广告倾斜,也间接推动了移动DSP的市场竞争;以阿里、蓝色光标、湖南广电为代表的大型集团公司通过收购加大对移动广告产业链的布局,则预示着资本力量的介入进一步加速行业整合。寻求合并、移动出海、专注于细分领域、拓展业务、独立上市……移动DSP平台优胜劣汰后的马太效应逐步凸显。另外,4A公司在2015年加大自建ADT的力度,试图以更直接的方式切入程序化布局当中,这将进一步加剧未来移动DSP市场的竞争。

 以上为部分移动营销新三板上市公司

  移动程序化场景营销将是DSP未来。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用户场景。真正的移动程序化场景营销实现了广告“适合”的理想境界,能让广告主更直接触达用户,同时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提供给用户“有用”的信息。随着流量、数据、技术的完善成熟,移动程序化场景营销的发展条件已然成熟,也必将成为移动DSP的未来。

DMP多方发力,携手推进数据融合

对于移动广告来说,流量是基础,数据是核心,技术是关键。DT大营销时代,DMP作为数据管理平台可谓是移动广告得以精准实现的根基。2016年,更多渠道和来源的数据将进一步增强DMP的应用和变现能力。

国家政策支持,行业数据开放共享。在移动广告行业,数据存在难以打通和共享的问题,也阻碍DMP更好地发挥其作用。8月30号,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从国家层面强调大数据的打通和共享,也有助于推动行业大数据利用进程。

O2O促使线上线下数据打通。2015年,O2O的迅速崛起为线上线下数据打通提供了更多可能。餐饮、出行、零售等传统行业借势移动互联网诞生了滴滴出行、饿了么、爱鲜蜂等典型O2O品牌。这一趋势既抓取了大量线下用户数据,将用户导入线上平台,也帮助线上广告更精准、有效的将用户引流至线下实体门店。线上线下数据交互融合,将为移动广告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助推力。

Wi-Fi成除运营商以外的重要数据入口。随着Wi-Fi的普及,以南方银谷、广告家等为代表的商业和交通Wi-Fi一方面作为除运营商以外的重要数据入口,大大增加了移动端流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新的数据来源,创建了诸如商场、地铁、餐饮等场景内容。这部分平台可直接触达线下用户,为移动广告增加了新的数据维度,有助于增强移动广告与受众精准沟通,从而协助打造立体式营销解决方案。

第三方监测机构监测标准待统一,未来发展多元化

第三方监测机构是移动广告的数据员,负责为广告公司提供数据、监测移动广告的效果等。在市场规模暴涨的背后,第三方监测体系的缺失使得移动广告行业的数据封闭性问题仍旧存在,而第三方监测机构的发展也将呈多元化态势。

第三方数据监测体系标准缺失,数据封闭性亟待打破。今年3月,《移动互联网广告标准》正式发布,对移动广告所涉及的术语和缩略语、广告监测及计算方法以及异常流量排除等进行了统一规范,并提出了全网统一接口标准。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第三方数据监测体系,广告主与广告商之间的数据封闭性问题仍然存在,也直接导致广告主成本高企。

以“大数据”为核心,监测机构发展方向多元化。在目前几个主要的第三方监测机构秒针、Talking Data、AdMaster中,秒针宣布为广告主的DSP投放提供技术支持;Talking Data与尼尔森达成独家数据合作提升数据整合能力,并在2016年加大数据监测服务;AdMaster与新浪微博“应用家”携手完善在广告数据监测、下载激活效果监测等方面的布局。此外,艾瑞、易观、艾媒等第三方服务机构也将加大在数据层面的整合分析力度,为移动广告产业链的发展给予更切实可行的指导建议。都说大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将大数据视作战略资源进行多种渠道的完善和提升,已成各监测机构的当务之急,也将决定其各自发展走向。

Gartner:2018年欧美地区将有50%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

Female electronic payment close-up cell phone hand shop electronic reader

随着移动设备、移动服务与应用程式(App)不断创新,各业者原本的商业模式也逐渐开始转变。影响所及,2018年在如北美、日本与部分西欧地区等成熟市场,将会有50%消费者使用智能型手机或穿戴式设备来进行消费支付。

调研机构Gartner首席研究分析师Amanda Sabia表示,各业者必须要掌握到会使用这些新设备与服务的消费者是谁,以及各项产品是如何被使用。要在充满活力的市场中捕捉机会,了解客户特性将会是当务之急。

目前市面上主要移动支付服务可分为3种,以智能型手机或穿戴式设备为基础的移动支付、银行或信用卡业者发行的移动钱包、以及如星巴克(Starbucks)等零售业者推出的移动钱包。

Gartner表示,由于如苹果(Apple)Apple Pay、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Samsung Pay、以及Google的Android Pay等移动支付使用的是店家需要拥有读取设备的NFC技术,就中短期而言,会因零售业者与金融机构间的合作关系不足,以及消费者尚未了解移动支付的优点,而使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相对而言,基于云端运算的支付解决方案,在店家或消费者的使用上会有更好的机会。

此外,由于如Apple Pay等移动支付也需要先与各地区银行和零售业者达成协议,才能逐步开始布建所需要的基础设备。因此在推广初期的普及率,将会难以大幅提升。

除移动支付外,Gartner也预测,2018年成熟市场会有75%的电视节目是透过基于App的服务方式来传送。

随着串流媒体的盛行,如Netflix与Hulu Plus等提供的SVOD随选影片服务,会进一步促使付费电视业者订户流失。Gartner资深研究分析师Derek O’Donnell表示,未来3年付费电视业者感受到的压力会大幅增加。为维持竞争力,付费电视业者必须要能推出同样基于App的电视服务。

此外Gartner也预估,2018年成熟市场订阅data-only移动服务的使用者占比将会低于20%。

虽然随着4G已成为成熟市场移动宽频新标准,移动数据传输量也不断成长。但对固网使用者,仅会在没有宽频或Wi-Fi连线的地区,会有使用电信业者移动网路的需求。而为满足固网用户在外时的需要,通讯服务业者(Communications Service Providers)推出了data-only移动服务。

然而在宽频与Wi-Fi普及率相对为高的成熟市场,独立的data-only移动服务很难提供足够的附加价值。此外,在如平板电脑等设备上,支援移动网路的设备售价,远高于仅支援Wi-Fi的设备,因此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相对而言,也使得data-only的订阅受到连带影响。

然而在新兴市场,平板电脑用户透过电信移动网路服务上网的用户数,是成熟市场的2倍;NB用户透过移动网路上网的数量,更是成熟市场的3倍。

艾瑞咨询:2015年Q3中国网络经济规模达2783.9亿元 移动贡献率36.0%

2015Q3,中国网络经济营收规模达到2783.9亿元,环比增长5.4%
2015Q3,PC网络经济营收规模为1781.6亿元,营收贡献率为64.0%,移动网络经济营收规模为1002.3亿元,营收贡献率为36.0%
PC电商和移动购物分别是PC网络经济和移动网络经济最大的细分领域

2015Q3中国网络经济营收规模达到2783.9亿元,环比增长5.4%,高于同期GDP1.9%的环比增速。其中, PC网络经济营收规模为1781.6亿元,营收贡献率为64.0%,移动网络经济营收规模为1002.3亿元,营收贡献率为36.0%。从整体上看,移动营收规模仍保持快速增长,与PC端差距不断缩小,影响力持续扩大。

2015Q3中国移动网络经济规模为1002.3亿元,移动营收贡献率为36.0%。从PC和移动细分市场规模来看,2015Q3PC网购和移动购物分别是PC网络经济和移动网络经济贡献最大的细分领域,其中移动购物的移动贡献率为41.5%。其次,第二大细分市场为PC广告和移动广告,本季度二者营收分别为324.5亿元和234.0亿元,移动广告的移动贡献率为41.9%。

注释:1.网络经济营收规模指基于经营互联网相关业务产生的企业收入规模之和,包括PC网络经济和移动网络经济;2.PC网络经济营收包含PC电商(剔除移动购物)、PC游戏(不含移动游戏)、PC广告(剔除移动广告)及互联网支付(不含移动支付),不含其他如网络招聘、网络教育等;3.移动网络经济营收包含移动购物、移动游戏、移动广告及移动支付的营收规模。 来源:综合企业财报及专家访谈,根据艾瑞统计模型核算。

2015年12月1日,中国主要上市互联网公司市值Top5为:腾讯(2257.0亿美元)、阿里巴巴(2096.2亿美元)、百度(751.7亿美元)、京东(430.6亿美元)、网易(213.5亿美元)。相较2015年3月31日市值,腾讯、网易和携程市值增长较快,排名均有所提升,其他企业如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市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GroupM预测2016年全球广告支出将增长4.5%

群邑全球近日发布的《今年,明年》(This Year, Next Year)报告预估2015年全球广告支出将增长3.4%(170亿美元),2016年增长率预计为4.5%(220亿美元),相比今年年中发布的数据(2015年4.0%;2016年4.8%)略有下调。群邑是WPP集团一员,是全球领先的媒介投资管理集团,占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广告承揽额。

《今年,明年》是群邑针对媒体与市场预测系列研究的一部分,数据来源于母公司WPP集团旗下各个领域的全球资源,包括广告、公关、市场研究和专业的沟通传播等,每半年发布一次。群邑集团市场前瞻总监Adam Smith表示:”全球通货紧缩的宏观环境影响了市场营销的定价策略,营销人员将持续在成本控制与广告投资之间做权衡。金砖四国(尤其是中国)和新钻11国(Next-11)持续走强,但是欧元区仍在努力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广告市场整体是乐观的,但快速增长市场的经济下行风险,以及外需变化对中国带来的影响,都影响了我们对广告市场前景的预期。”

报告称2016年,巴西、俄罗斯、中国和印度四国将占全球广告支出的23%。该比例自2000年起逐年攀升,预计至2020年,这一数值将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

中国仍然是全球广告支出增长最大的贡献者,但报告将2015中国广告市场的增长预期从8.7%下调至7.8%,2016的预期从9.6%略微下调至9.1%。工资上涨、城镇化、资产增值和政府扶持政策的环境下,中国的消费者需求依然强劲。然而,在外需方面,初级产品需求、外国直接投资(FDI)和地方旅游的减少,以及国产商品和服务对进口造成的冲击,是台湾和香港广告市场放缓的主要原因。

印度将是金砖四国中增长最快的经济体,报告将其2016年的增长率上调了两个百分点至15%。印度与其邻国巴基斯坦(新钻11国成员之一)同为廉价石油的受益国,因此巴基斯坦的预测数据也相应上调。俄罗斯虽然面临着石油价格再次下跌的风险,但没有其他冲击的情况下,卢布贬值,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整空间,将有助于经济的快速恢复。报告预测俄罗斯的广告支出在2015年经历短暂且急剧的衰退之后,2016将有2%的增长。尽管巴西即将承办2016年夏季奥运会,但巴西的失业率可能会达到10年来的最高点,家庭支出将持续缩减,报告将巴西市场2016年的增长预期从9%下调到了7%。

目前,欧元区仅占全球广告总支出的11%,欧元区通胀率仍接近零;与美国相反,欧元区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预计法国2016年的广告支出增长为零,德国和意大利的广告支出年增长率预计仅为1-2%。西班牙是欧元区中复苏势头最强劲的国家,但是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广告支出,仍比其2007年的峰值低55%。欧元区之外,英国凭借高就业率和其他一些利好的增长趋势,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成熟广告市场。2016年,英国将是继中国和美国之后,对全球广告支出增长贡献最大的市场。

就媒体类型而言,广告预算向数字媒体转移仍是最大的趋势。2016年,数字广告支出预计将增长14%,占全球广告支出的31%,这与群邑今年年中的预测数据一致。但相较2015年17%的预测增长率而言,明年数字广告支出增长将有所放缓。数字广告支出放缓但依然强劲,主要受益于原生营销方式的涌现、技术创新、价值提升、广告可见度和测量方法的改进、自动化和效率提升、更好的广告创意以及对数据的运用。

群邑全球总裁Dominic Proctor表示:

“Facebook给广告主提供了容易理解和使用的、自动化的定向广告系统,其(包括Instagram)全球广告收入增长高达50%。谷歌的广告收入增长也非常快速,达到了25.5%。YouTube也已推出付费视频点播(VOD)服务,即使它在价格或质量上还算不上一个真正的挑战者。”

“数字平台的数据和自动化推动了全球所有媒体的变革,数字广告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市场份额将继续扩大。尽管数字市场仍面临着广告可见度、流量欺诈、效果衡量等方面的挑战,但这些问题终将通过市场力量得以解决。”他补充道。

2015年,拉丁美洲、中东欧与东南亚传统媒体广告支出首次出现下降。虽然预计只下降0.5个百分点,但与其2010年17%的增长率相比,已经算是较大的下滑。这些地区的报纸广告在2012年出现了负增长,随后杂志广告在2013年出现了负增长。下降趋势预计在2016年略有缓解。

明年全球平面媒体的广告份额预计将维持在18%。平面媒体的广告份额流失速度正逐渐减缓。但报告指出,平面媒体市场状态仍不能称为稳定。平面媒体在向数字渠道转型,但只有几家强大的机构在数字领域仍取得了成功。转变遇到的主要障碍有:碎片化的市场,到达率下降,缺乏统一的受众衡量和交易标准等。

传统的电视媒体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电视广告在2012年的峰值时期,占到了全球广告总支出的近44%,此后则每年流失一个百分点。这种现象在中国最为明显,因为电视广告受到了更严格的监管和限制,而数字平台突飞猛进。相比之下,美国可能是管制最少和最具竞争力的电视广告市场,其电视广告支出份额的流失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将美国数字广告的营收和传统广告的营收整合起来看,其广告市场看起来会更健康。”

“电视广告份额上升的国家与份额下降的国家几乎一样多,有三种潜在因素影响:监管放松、视频点播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形式创新。每种媒介类型都在改变,加速增长,抑或减缓份额流失。群邑一如既往地扮演着重要角色,帮助改善广告市场,为品牌提供更佳的营销环境。”Proctor补充道。

友盟:2015年Q2及Q3中国移动互联网趋势报告

报告要点:

  • 截止至2015年第三季度,活跃设备数达10.8亿,与第二季度相比增长1.9%,增幅进一步放缓,新老设备更迭周期正在不断缩短。
  • Android与iOS在线时长份额较为稳定,国产Android手机品牌较去年同期相比市场份额有明显增加。5吋大小及以上屏幕的设备市场占比增加,4G网络使用量比重正在逐步增加。
  • 通过Q2至Q3的下载量不难看出,移动用户对新应用的需求放缓。且不同平台之间的用户对于应用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
  • 80后用户仍然是移动用户的生力军,北上广、江浙一带仍然是移动用户的主要分布省市。移动用户中多数具有相当的线上消费实力。
  • 从移动设备的用户使用习惯来推测,移动设备使用高峰时段在晚间,而华南地区如海南、广西等省份用户入睡时间较晚,而北方用户如黑龙江、吉林用户入睡时间较早。

“五一”小长假期间,拍照类应用使用密度增加,用户多为女性用户,且具有相当的消费水平。

Warc:2015年亚太地区移动营销报告

主要发现:

亚太地区营销人员已经认识到移动渠道的重要性,许多营销人员将其视为有效渠道。

但是,大部分广告商还没有建立正式的移动营销策略,88%的受访者已经将移动渠道整合进营销活动中。

移动渠道占营销预算的10%甚至更少,但是所有受访者都认为移动渠道营销预算将改善,到2020年将翻一番。

2/5的受访者认为自去年移动广告成本就已经增长了。

购买移动广告领域几乎没有什么差别,程序化购买正在增长,当前1/3的受访者当前使用这种方式。

营销人员理解消费者偏爱多屏幕,而且经常使用社交媒体接触移动广告,到2020年展示广告预计将失去重要性。

大部分营销人员(84%)已经部署了基于位置广告,2/5的营销人员还使用移动钱包功能,而且还有更多营销人员打算发展这个渠道。

移动营销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技术(40%),其他障碍还包括缺少可靠测量指标(33%),消费者担心隐私和安全(33%),以及缺少参与性内容(31%)。

新加坡在移动营销方面最具创新性,Unilever是最具创新性的品牌,旅游、运输则是最具创新性的产品类目。

 

艾瑞咨询:2015年Q3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达24204.9亿元

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Q3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24204.9亿元,环比上涨5.4%,同比上涨64.3%,2015Q3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继续保持增长。

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持续稳速提升

与2015Q2相比,2015Q3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增速放缓。本季度增速放缓主要受到宝宝类产品总体收益率降低,互联网金融增速放缓的影响。在增长方面,随着市场推广和教育行动的继续,线下扫码、支付的交易规模进一步提升;此外,随着用户粘性的日益提升,发红包、转账等社交支付行为也带动了转账支付交易规模的提升。与2014年同期相比,用户支付习惯从PC端向移动端迁移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在这一趋势的带动下,移动网购在通常被视为淡季的第三季度都呈现出了较高的增速。

支付入口争夺激烈,支付宝、财付通战火继续

支付宝与财付通占据了2015Q3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89.1%的份额,其中支付宝份额为69.9%,财付通份额为19.2%。在本季度,凭借庞大的使用人群和不断增加的线下支付场景,社交支付和线下支付的用户数量及粘性进一步增长。

此外,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其他参与者也结合自身特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联动优势、连连支付等侧重in-App的支付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在保持移动网购交易规模继续增长的前提下,京东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着重发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增长;翼支付、平安付等支付企业依托母公司的优质资产或强大的线下销售团队,也保持着不错的业绩;拉卡拉、快钱依托背后强大的商户资源,同样有着引人注目的成绩;2015Q3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各个参与者继续在不同领域发力,并随时可能会对行业格局造成影响。

2015Q4重点关注

2015Q4,中国第三方移动互联网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或呈爆发增长趋势,增长点预计将以移动网购为主,并在线下场景支付方面有进一步拓展。

关注点一:经历了第三季度的淡季,电商交易规模将随着双十一、双十二的到来呈大规模爆发增长趋势,移动消费领域的交易规模将出现较大规模的增幅。

关注点二:随着口碑的重启、美团与大众点评的合并、阿里投资饿了么,各大支付厂商对线下支付场景和O2O支付场景的争夺将更加激烈。

第三季度移动安全分析:恶意扣费类病毒最多,不法分子利用其直接获利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未来以个人或家庭为中心的小生态将出现,它承载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所有信息,未来的安全问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1. 移动安全总体情况

病毒

• 第三季度,总中毒设备量高达4121万,比第二季度增长16% 。阿里聚安全病毒库新增样本275.2万,比第二季度增长40%。

• 第三季度,恶意扣费类病毒样本量占比64%,比第二季度增长25%,主要是色情类病毒持续增长,其恶意扣费行为需引起重视。

漏洞

• 安卓16个行业的top10应用中,平均每个应用含73个漏洞,比第二季度增长38%,漏洞问题应引起重视。

• 安卓16个行业top10应用89%都有高风险漏洞,且高风险漏洞量占比约24%,比第二季度略有下降。

• 运营商、电商、社交等行业的top10应用漏洞数量最多,漏洞量均超过700个。

仿冒

• 安卓16个行业top10应用94%存在病毒仿冒,每个应用平均含55个仿冒,比第二季度增长12%。

• 社交、游戏两个行业的仿冒量最高,两者top10应用总仿冒量4477个,占16个行业总仿冒量的51%。

2. 病毒情况

2.1 病毒规模

• 2015年第三季度,安卓平台平均7台设备有1台设备染毒,总中毒设备量高达4121万,比第二季度增长16%。

• 2015年第三季度,阿里聚安全病毒扫描引擎共查杀病毒6293万次,比第二季度增长40%,帮助用户抵御了大量的病毒风险。

• 阿里聚安全病毒样本库持续增长,2015年第三季度病毒样本量新增275.2万,比第二季度增长40%。

• 第三季度内,病毒样本月均增长率为12%,平稳增长,但增长速度相比第二季度有所放缓。

2.2 病毒类型

恶意扣费类病毒样本量占比最高,达64%,比第二季度上涨25%。第三季度,阿里移动安全团队发现大量色情类病毒重新开始在某些论坛或应用市场上泛滥,这类病毒具有恶意扣费行为,通过诱惑性的应用图标或应用名称来刺激用户下载,进而实施恶意行为,由于此类病毒能够直接获益,备受不法分子青睐,用户需提高警惕。

流氓行为类病毒以20%的样本占比,感染了55%的用户群体,这类病毒匿名弹窗、恶意推送广告、私自下载软件等,对用户体验和手机安全造成危害。

2.3 感染用户分布

广东依然是受病毒感染用户量最多的省份,其第三季度的设备感染量占全国总感染量的14%。由于广东省经济发达,华为中兴等本土手机品牌的发展,带动本地市场的强劲消费,一人持有多部手机的现象逐渐普遍起来,这些因素都导致广东手机用户的高染毒量。病毒感染的区域总体呈现出以中东部发达省份为主,西部为辅的格局,病毒制造者重点依然瞄准东部沿海手机用户来掘金。

• 全国手机设备的平均中毒比例高达13.8%,即每7台设备就有1台染毒。设备中毒比例最高的省份集中在中西部,贵州、云南、新疆是中毒比例最高的三个省份。

贵州是最易被病毒感染的省份,中毒比例15%,每6台手机就有1台染毒,比全国平均值高8%。

2.4 典型病毒案例

• XcodeGhost是一个感染苹果开发工具的病毒,该工具生成的恶意App成功绕过AppStore的检测,可收集敏感信息及下发控制命令,从而执行大量恶意行为,如打开网页、发送短信等。

XcodeGhost打破了苹果的安全神话,其下架并公示了被污染的25大应用,逾1亿用户受影响。事件发生后,阿里移动安全发布首篇分析报告,将此病毒命名为XcodeGhost,并持续关注和分析。

• 阿里巴巴所有核心应用不受此病毒感染,原因是阿里聚安全App风险扫描和漏洞检测响应机制,加上严谨的安全流程服务和统一集成打包上线平台“摩天轮”,保障了阿里巴巴庞大业务的无线安全能力。

3. 漏洞情况

• 报告中漏洞分析数据依托于阿里聚安全漏洞扫描引擎,具有多样化检测技术,百万级别漏洞库,100%覆盖已知漏洞,为开发者发现应用的真正威胁。

• 漏洞分析选取的安卓16个行业包括:金融、电商、游戏、运营商、政务、社交、安全、办公、工具、教育、旅游、摄影、生活、新闻、影音、阅读。

3.1 应用漏洞

• 安卓16个行业的top10应用共有11630个漏洞,平均每个应用有73个漏洞,比第二季度增长37%。

• 16个行业的top10应用100%都有漏洞,且以Webview远程代码执行漏洞,比第二季度增长238%。Webview远程代码执行漏洞引起的主要原因是调用了Webview的addJavaScriptInterface方法,该方法的安全风险只在安卓sdk版本17及更高版本中才被google修复。 由于sdk 17以下的机型在市场上仍占20%,故很多开发者为了兼容性还将APP支持的最小版本设置在17以下,导致该漏洞量一直不降反升。

• 11630个风险漏洞中,24%属于高危漏洞、63%属于中危漏洞,低危漏洞仅占24%。如高危的Webview远程代码执行漏洞,攻击者利用该漏洞可以根据客户端能力为所欲为,如远程控制用户手机、盗取用户隐私信息等。

3.2 Android系统漏洞

• 2015年Android系统漏洞呈爆发式增长,截至目前总漏洞量97个,同比上涨781%。2015年Android的系统漏洞量涨幅迅速,主要原因是关注移动安全的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很多以前被忽略的系统攻击被发现并从中找到了漏洞提交给google修复,相信未来Android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安全。

• 2015年Android系统漏洞中,代码执行漏洞占比最高,达26%,且多数系统漏洞具有组合型,单一漏洞可能存在多种风险。

3.3 iOS系统漏洞

• 2015年iOS系统漏洞持续爆发,截至目前总漏洞量579个,同比上涨101%。2015年开始,苹果更加重视安全方面的投入,发现和修复了大量漏洞,同时业界越来越多的白帽子加入到苹果的安全研究中,发现漏洞并提交给苹果修复,苹果系统正在变得越来越安全。

• iOS漏洞中代码执行、拒绝服务攻击占比最高,分别为26%、25%。

3.4 重点行业漏洞分析

• 以下7个重点行业的top10应用共有4695个漏洞,其中25%属于高危漏洞如Webview远程代码执行、密钥硬编码等,可导致用户隐私信息泄露、加密信息被破解。

• 运营商类top10应用漏洞量最高,达988个,且高危漏洞占比近30%。由于运营商类应用与用户话费、流量、积分等息息相关,漏洞若被黑客利用,容易造成用户资金受损,对用户的潜在影响大。

• 金融类top10应用共704个漏洞,但其高危漏洞占比最高,约34%,在7个重点行业中排名第一。由于金融类应用直接与用户财产相关,开发和需引起重视。

3.5 电商行业漏洞分析

• 电商类top10应用共有802个漏洞,平均每个应用含64个漏洞,其中约27%是Webview远程代码执行高危漏洞,可导致用户手机被安装恶意扣费软件、通讯录和短信被窃取、手机被远程控制等严重后果。

• 电商类top10应用的802个漏洞中,约29%是高危漏洞,比16个行业的高危漏洞均值高21%,且电商类应用与用户资金密切相关,开发者应保持密切关注,采取安全方案尽快修复危险漏洞,确保用户利益和企业信誉不受影响。

3.6 金融行业漏洞分析

• 金融类top10应用有704个漏洞,平均每个含70个漏洞,其中22%是Webview远程代码执行高危漏洞,可导致用户手机被安装恶意扣费软件、通讯录和短信被窃取、手机被远程控制等严重后果。

• 金融类top10应用的704个漏洞中,约34%是高危漏洞,比16个行业的高危漏洞均值高42%,在7个重点行业中高危漏洞最多。由于金融类应用与用户财产息息相关,存在的漏洞隐患给用户财产带来巨大潜在风险。

3.7 游戏行业漏洞分析

• 游戏类top10应用有549个漏洞,平均每个应用含55个漏洞。其中29%是Webview远程代码执行高危漏洞,可导致用户手机被安装恶意扣费软件、通讯录和短信被窃取、手机被远程控制等严重后果。

游戏类top10应用的549个漏洞中,约17%是高危漏洞,比16个行业的高危漏洞均值低29%,在7个重点行业中高危漏洞最少。游戏类应用开发周期短,资金变现快,用户下载量大,存在的漏洞风险亦不容忽视。

3.8 典型漏洞案例

• 9月发布的iOS 9升级中,Apple修复了阿里移动安全发现的三处漏洞:CVE-2015-5838,CVE-2015-5834, CVE-2015-5868。

• 其中CVE-2015-5838漏洞可让黑客在非越狱的iPhone 6上进行钓鱼攻击,并盗取Apple ID的密码。由于仿冒的App Store登录框与原版一模一样,用户很难察觉,输入Apple ID的密码后,导致账号被盗。

• CVE-2015-5834和CVE-2015-5868是kernel层的信息泄露和代码执行漏洞,黑客组合两者可以获取内核信息,执行任意代码。

4. 仿冒情况

• 报告中仿冒分析数据依托于阿里聚安全仿冒检测引擎,可对全网应用渠道进行持续监测,收集仿冒应用、二次打包等各种威胁。

• 仿冒分析选取的安卓16个行业包括:金融、电商、游戏、运营商、政务、社交、安全、办公、工具、教育、旅游、摄影、生活、新闻、影音、阅读。

4.1 仿冒规模

• 安卓16个行业top10应用96%存在病毒仿冒,总病毒仿冒量高达8796个,平均每个应用的仿冒量达57个,比第二季度增长12%。

• 仿冒应用使用的手段中,单纯仿冒正版软件应用名称的仿冒量占64%(5653个),单纯仿冒正版软件包名的仿冒量占19%(1672个),两者结合的仿冒量占17%(1471个),可见不良开发者最喜欢使用正版应用的名称来开发仿冒应用。

• 病毒仿冒应用利用与正版相似的特征,诱导用户下载安装,之后实施相应的病毒行为,对用户的危害极大,用户需谨慎。

4.2 仿冒风险

• 16个行业top10应用的8796个病毒仿冒中,恶意扣费类病毒软件占比高达43%,比第二季度增长18%。该类病毒应用未经用户允许私自发送短信和扣费指令,对用户的手机,资费造成一定风险,需谨慎使用。

• 流氓行为类病毒仿冒占比32%,比第二季度下降19%。该类病毒会匿名弹窗、恶意推送广告,诱导用户下载广告应用,严重影响用户操作体验。

4.3 重点行业仿冒分析

• 以下7个行业top10应用共有5234个病毒仿冒,约占16个行业总仿冒量的60%,其中社交、游戏类应用是病毒仿冒的重灾区。

社交、金融、运营商行业的高危病毒仿冒占比超90%,对正版应用开发者和用户都会造成巨大危害,建议正版开发商使用相关安全方案如阿里聚安全来自测应用的仿冒情况,并及早联系各渠道下架。

4.4 游戏行业仿冒分析

• 100%的top10游戏类应用含病毒仿冒软件,总仿冒量1604个,与第二季度持平,其中38%是高风险的仿冒病毒应用。

• 1604个病毒仿冒应用中,,容易导致用户手机流量消耗,或游戏账户中的资金受损。$7

游戏应用以数量多、变现快,收益高的特性,易受不良开发者仿冒,影响正版开发者和用户的利益,其仿冒问题应引起重视。

4.5 金融行业仿冒分析

• 100%的top10金融类应用含病毒仿冒软件,总仿冒量394个,比第二季度增长166%。

• 394个病毒仿冒应用中,94%是高风险病毒应用,具有隐私窃取、短信劫持、恶意扣费等行为。由于金融类应用涉及用户资产信息,这些高风险仿冒应用对用户的危害极大,需提高警惕。

• 394个病毒仿冒应用中,48%的仿冒应用有隐私窃取行为,容易造成用户隐私信息泄露,进而影响金融账户资金等。

4.6 电商行业仿冒分析

• 90%的top10电商类应用含病毒仿冒软件,总仿冒量123个,且69%是高风险病毒应用,具有远程控制、恶意扣费等行为。由于电商类应用涉及用户网购行为、账户资产等敏感信息,这些高风险仿冒应用对用户的危害极大,需提高警惕。

123个病毒仿冒应用中,43%的仿冒应用有远程控制行为,容易导致用户手机被黑客控制,导致隐私信息泄露、账号被盗等风险。

4.7 典型仿冒案例

“人人红包”应用在9月份开始爆发,两个月时间已感染用户量1.6万,且10月份感染量上涨趋势迅猛。不法分子通过推送节日祝福短信如“xxx,我给你发了一份中秋红包,点击链接下载安装就可领取了。”到用户手机上,诱导用户点击下载安装。

• 一方面,该病毒安装后会隐藏图标不让用户察觉,并私自将用户的收发短信、通讯录等信息发送到远程服务器,还会私自下载推广软件,恶意消耗手机流量,甚至对用户的资产带来风险。

• 另一方面,该病毒会向通讯录联系人群发短信进行传播,好友收到后看到是认识的人发来的短信,误以为真,打开短信中的链接下载安装后被感染,形成放射性传播,导致感染量迅速上升,建议用户提高警惕。

5. 阿里聚安全解决方案

针对移动应用存在的安全问题,阿里聚安全提供完整的应用安全解决方案,包括发现风险(恶意代码检测、漏洞检测、仿冒检测)、安全增强(应用加固、安全组件)、风险持续监控等功能,保护移动应用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风险可控。

6. 移动安全的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的病毒、漏洞、仿冒等安全问题由来已久,且业界已经有较多成熟的独立解决方案,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设备的普及,未来以个人或家庭为中心的小生态将出现,它承载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所有信息,而安全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 智能设备蓬勃发展,万物互联的美好愿景背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据Gartner和麦肯锡的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连接到互联网上的设备将达49亿台,2020年或将超过260亿台,智能汽车、手机、手环、医疗设备、家电等智能设备逐渐普及到人类生产生活中,他们在为人类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设备厂商不够重视安全、智能设备系统多样化等都让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这种案例已经屡见不鲜。

如2015年7月,菲亚特克莱斯勒美国公司宣布召回140万辆配有Uconnect车载系统的汽车,黑客可通过远程软件向该车载系统发送指令,进行各种操作如减速、关闭引擎、让刹车失灵等,严重危害人身安全。2015年8月的黑帽大会和世界黑客大会上,包括汽车在内的各种智能设备都被爆出安全漏洞,黑客利用安全漏洞可以控制智能手机、汽车、交通红绿灯,甚至搭载有智能狙击镜的高级狙击步枪,让人惊叹不已。

  • 互联网安全边界日益模糊,挑战越来越大

IOT的发展给个人生活和企业带来巨大便利,万物互联及相关产业已成为全球科技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多样化的智能设备和系统、不够重视安全设计的设备生产等问题逐渐导致风险扩大,主要表现在:

• 安全的复杂性:物理实体和信息数据之间的壁垒正在被打破,安全不再局限于网络中虚拟信息本身,财产、隐私、甚至生命都已经成为安全的一部分,互联网安全已经不仅仅存在于互联网上,而在于所联的万物。

• 安全防护的挑战:对企业来说哪些位置需要安全控制、哪些边界需要划清、如何部署有效的控制,都需要专业的风险发现和控制方案。

• 硬件问题的修复不像在服务器或桌面系统中升级安装补丁那么方便,大多数智能设备的修复和缓解将变得更为复杂,弄清楚如何快速修复多样性设备的系统安全将成为挑战。

未来,互联网的发展使安全风险无处不在,如何发现并解决好这些安全问题,面对庞大复杂的万物互联世界,我们会与智能硬件、互联网服务平台等产业链相关厂商紧密配合,提供有针对性的安全方案,推动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张志弘出任Vpon威朋大数据集团首席营销官

Vpon威朋大数据集团宣布张志弘(Michael Chang) 正式加入集团担任首席营销官(CMO)一职,未来将主要领导Vpon威朋中国区销售业务及市场营销的工作。

张志弘为资深的互联网行业先驱,在互联网行业、广告行业拥有超过20年以上的丰富经验。张志弘加入Vpon威朋前担任安吉斯媒体集团首席数字官,负责该集团在中国及台湾地区的数字媒体与营销的业务发展,个人的丰富履历还包括24/7 Media Inc.台湾区总经理、中时电子报(Chinatimes.com)和中时人力网(Ctjob.com.tw)的首席运营官、天空传媒公司(yam.com) 首席运营官,张志弘目前同时还是国际电商创新奖艾奇奖执委会副主席、金手指网络奖执行总顾问,并且曾受邀担任亚太及大中华区艾菲奖、虎啸奖、时报广告奖等重要奖项终审评审委员。

张志弘(Michael Chang)

张志弘表示,个人服务于互联网及广告行业20年,见证了从PC到Mobile时代的产业变迁,而选择加入Vpon威朋团队正因为相信「以大数据为本」的营销时代已经到来。Vpon威朋表示将借助张志弘丰富的业界经验,跨国跨境的领导能力,带领Vpon威朋以大数据为本为更多客户提供更加优质数字化广告服务,进而协助品牌广告主运用大数据技术赢得亚洲市场。

关于Vpon威朋 www.vpon.com

Vpon威朋,亚洲领先的大数据公司,拥有先进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强大的研发技术。Vpon威朋以消费者的移动大数据为基础,提供移动营销服务、精准投放移动广告,客户超过1500家国际知名品牌。

Vpon威朋于上海、台北、东京、香港成功运营,每月可接触5亿独立移动广告受众,帮助品牌赢得全亚洲的商机。

获奖纪录
2015《Forbes China福布斯中国100强》中国非上市潜力企业第三名
2015营销传播杰出贡献奖:年度杰出移动营销公司金奖
2015营销传播杰出贡献奖:年度杰出移动营销公司经营者金奖
2015营销传播杰出贡献奖:年度杰出媒体创意奖
2015营销传播杰出贡献奖:年度杰出多屏幕营销奖
2015 香港The Spark Awards:Most Innovative Technology
2015 香港The Spark Awards:Best Creative Team
2015 香港The Spark Awards:Best Commercial Team
2014《Forbes China福布斯中国100强》中国非上市潜力企业第六名
2014营销传播杰出贡献奖:年度杰出移动营销公司第二名
2014营销传播杰出贡献奖:年度杰出移动营销服务公司经营者第一名
2014金手指网络奖:移动广告最佳互动设计奖
2014香港Greater China’s Most Trusted Mobile Advertising Solutions大奖
2013营销传播杰出贡献奖:年度杰出移动网站奖第一名
2013营销传播杰出贡献奖:年度杰出移动营销服务公司经营者第一名
2013营销传播杰出贡献奖:年度杰出移动营销公司第二名
2012金手指网络奖:移动终端广告综合项金奖
2012 营销传播杰出贡献奖:年度杰出移动营销公司第一名
2011 Forbes China福布斯中国:移动互联网公司前30强

原生广告三年内成为移动广告主流

12月1日,微博发布2016年广告战略。微博CEO王高飞认为,广告是互联网行业普适性的商业模式,而原生广告将在两到三年内成为中国移动广告的主流。社交平台与用户身份的强关联性,能够带来更大的数据价值,而这也使社交广告更需要生态来支撑。以下为王高飞主要观点。

 

广告是互联网行业普适性的商业模式

 

国外的公司,无论是谷歌还是facebook,他们几乎百分之百的收入都是来自广告。这是代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本身来讲对网络广告业带来的巨大的变化。今年整体市场上有两个重要的变化,让我们有理由认为网络广告甚至是移动端广告会引起变革。

 

首先是移动广告在平台里面的收入已经过半,百度、微博这些有亿级用户的广告平台,收入一半是来自于移动广告了。今年移动广告市场规模会达到560亿,我们看到伴随着4G的普及会转移的更快,同时一些PC的广告形式,例如视频广告,会更容易在移动端被用户接受,移动广告的增长也会持续加快。

 

两到三年内,中国移动广告市场将以原生广告为主流

 

微博是国内第一个推出原生广告的移动平台,过去几年里面一直都在加强对于原生广告的布局,这两年非常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移动平台把重心放在原生广告上,尤其是百度和腾讯这两家公司,相信这个可以改变整个供需市场的两端,让市场更加繁荣。

 

在屏幕更小而且更私密的移动设备上,原生广告目前而言是用户体验相对最好的广告形式。在国外这种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facebook和twitter的广告市场份额,原生广告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的侵蚀非原生广告的市场份额,这个速度比所有人看到的都快。

 

用户在社交平台上的真实身份具有更大的数据价值

 

社交平台的一大特点是与用户真实身份的强关联性。传统的媒介广告做这么多年,只知道投在什么地域,消耗了多少了CPM,用户用移动还是PC端看,但是微博这种产品能体现出用户真实的社交行为。

 

明年上半年,客户投放微博广告,除了可以选择投放给什么地域、什么机型以外,还能选择用户的学历分布、年龄层的分布、性别的分布,以及用户的星座的分布等等。这种投放和传统的媒介的投放最核心的区别在于,用户强身份关联性,可以帮助社交平台的广告更好的连接线下的数据。

 

社交广告需要生态链来支撑

 

社交平台可以在连接企业和用户的过程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个过程中确定和谁连接,需要年龄、性别等等,而连接的形式就是原生广告、图片、文字、视频、游戏等等,连接的解决是用户的行为可能是曝光、互动、购买等等,甚至是被用户屏蔽。从最开始的数据挖掘,到对广告投放到效果的监测和优化,对用户的管理和服务,甚至是最终的销售的对接,都可以在社交广告生态链内完成。

 

微博在过去几年里面正在把这个生态链条一点点的完善,最开始可能只在我们脑海中的这张蓝图,但是我们在过去的四五年里面一点点把这个蓝图中每一个节点补上,我们希望一到两年的时间把所有的链条串在一起。

 

本次会议上,微博宣布将在明年重点发力广告投放的自助化和广告形态的多媒体化,并联合产业链实现大数据的开放共享,帮助广告主实现更精准的营销。明年微博将大力提升程序化购买在广告营收中的比例,进一步推动广告投放的自助化。信息流视频广告也已经在进行测试,明年将正式推出。

 

微博还将以自身大数据为基础,加强数据互换能力,与合作伙伴进共享数据,帮助广告主更精准的进行营销。明年微博信息流广告将全部采取用户定向方式投放,同时微博与个推合作,基于LBS数据实现广告的位置情景化精准定向。个推CEO方毅介绍,比如某个餐厅投放广告时选择位置作为依据,当用户进入这家餐厅附近一定距离时,刷微博时就会看到这个广告。

 

同时微博商业产品也在不断完善。截止三季度微博支付用户达到4800万,微博橱窗用户超过50万,微博粉丝服务平台用户也超过64万,微博卡券、红包等商业产品也已经推出,可以为广告主提供完善的服务。企业还可以依托微博大数据建立SCRM体系,结合社交数据分析舆情、制定营销策略、提高广告投放精准性和销售转化率,打通营销和服务闭环,从而全面盘活社交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