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71.1%受访者赞赏互联网公司让生活更便利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71.1%受访者赞赏互联网公司让生活更便利

2015年,国内互联网的发展风起云涌,无论是巨头间的竞争与合并,还是创业者的突起和消失,都有如一幕幕大戏,轮番登台,澎湃汹涌。人们如何看待互联网公司在用户体验和用户权利上的作为?哪些用户权利被侵犯最不能接受?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9%的受访者平时关注国内互联网公司动态。62.5%的受访者直言,随意使用用户信息是他们最深恶痛绝的互联网公司行为。

互联网公司创造便利生活、注重用户体验和需求营销的做法最受称赞调查显示,对于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动态,58.9%的受访者表示关注,38.4%的受访者关注度一般,仅2.7%的受访者不关心。

回顾2015年,受访者认为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哪些做法最值得称赞?

调查显示,致力于创造更便利的生活(71.1%)、注重用户体验(45.2%)和从用户需求出发的营销(39.8%)是受访者普遍认可的互联网公司精神。

不仅如此,不断迭代改进的精神(33.1%)、注重效率和创新(29.5%)、优胜劣汰的秩序(27.7%)、大量线下补贴优惠(27.3%)、有改变传统格局的劲头(26.7%)和对未来科技的探索(23.0%)等气质也给受访者留下深刻印象。

从调查结果来看,受访者真正看重的还是众多国内互联网公司以用户为导向,尊重市场、不断创新的专注精神。虽然一波又一波的大量线下补贴容易“笼络”用户,但受访者对这种做法的价值评价并不高。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何补贴出来的市场,来和去都很快。

“之前有人说让小米公司进入楼市,虽然是笑谈,但很好地概括了人们对一些互联网公司的期许。”在深圳一家矿业类国企工作的王仁兴看来,无论是以技术为核心的百度,还是以用户为核心的腾讯,他们在尊重用户需要的信念上,从来没有动摇过。

“当我和同事讨论互联网公司的时候,其实是在谈论我们自己的企业和行业,我们为什么没办法为用户做出改变?为什么还能忍受如此低的效率?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痛点我们竟习以为常或视而不见?”王仁兴觉得,当你看到另一种可能的时候,你就不会甘心在现实的泥潭中沉沦。

陈健是长沙市某广告公司的策划,“我觉得互联网行业是目前中国所有行业中最把消费者当人的行业,是商业态势最文明的一个行业。”在陈健看来,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最大受益者恰好是用户。

陈健认为互联网的逻辑就是利用依赖性,实现产品营销。“我觉得享受绝大部分免费的,或者说是低廉的互联网服务的同时,应该要让渡出来一些权利”。

互联网公司滥用个人信息、窃取流量和蒙骗用户最受鄙视

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哪些做法最应该改进?

调查中,62.5%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公司随意使用用户信息的做法最令人不齿。60.8%的受访者指责互联网公司恶意捆绑、窃取流量的行为,还有44.4%的受访者呼吁纠正它们喜欢扯概念、蒙骗用户的行为。

对于一些互联网公司铺天盖地做广告(38.7%)、蜂拥而上恶性竞争(33.0%)、巨头乱打口水仗(32.5%)、企业责任感弱(30.7%)、重市场不重研发(27.4%)和情怀营销、饥饿营销(23.3%)等的做法,受访者也表示深恶痛绝。

“只要用户信息一上网,是永远删不掉的。”在厦门一家跨境电商公司做技术总监的孙国峰认为,互联网产品以免费的面貌进入生活,是以牺牲隐私来换取便利的。

“国内的互联网巨头都致力于搭建全民参与的平台。以阿里为例,在它的版图里,有获取药品数据的阿里健康,有获取出行数据的打车软件和高德地图,有获取社交数据的微博和陌陌,有获取线上娱乐数据的阿里影业和优酷土豆,还有证券数据、物流数据、支付数据、餐饮服务数据和交易信用数据等,所有这些都有你的深度参与,它对你的了解可能比你自己还多,你只能期望它‘不作恶’。”孙国峰认为,在市场竞争环境中,普通用户的脆弱是无法想象的。

2015年度,受访者对哪些国内互联网公司印象最好?

调查显示,阿里巴巴(49.8%)、百度(47.2%)和腾讯(36.2%)是受访者印象最好的公司,也就是大家口中的BAT(Baidu、Alibaba、Tencnet三家公司首字母缩写——编者注)。接下来依次是京东(30.1%)、新浪(19.3%)、奇虎360(13.9%)、优酷土豆(11.9%)、小米(11.2%)、搜狐(10.4%)、搜狗(9.5%)和网易(9.0%)等20家互联网公司。

本次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24.3%为90后,50.8%为80后,18.2%为70后,6.7%为60后及以前人群。

受教育程度方面,5.6%的受访者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59.5%的受访者为大学本科,27.4%的受访者为大学专科,10.1%的受访者为高中及以下。

受访者所在的城市分布为,35.1%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41.3%在二线城市,21.1%在三四线城市,还有2.5%来自其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