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传媒惊艳2015 ad:tech,出租车020模式大获关注

上海,2015年4月20日,星期一

上周,触动传媒参加了由ad:tech China联合CollabCentral共同举办的“2015 ad:tech移动020大师训练营”。作为训练营唯一受邀的媒体公司,触动传媒市场副总裁郑伟达现场演示的出租车O2O闭环项目“触动FUN享”,受到众多移动营销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启发性的建议。出租车媒体在020营销实践中,逐渐显现了其场景的优势;同时,触动传媒与智能手机的双屏互动又给020营销实践创造了多种玩法,成为品牌主和媒体代理公司可挖掘的又一个020营销工具。

2015 ad:tech China 移动O2O大师训练营由CollabCentral创办人、资深移动营销顾问、讲师 Nishtha Mehta主持,这是为营销者精心设计的2个半小时的深度学习实践,也是ad:tech China首次在移动分会场开设类似活动,成为今年峰会的一大亮点。

作为合作伙伴,触动传媒成为其中运用案例分析与场景假设的培训工具,强化营销者所需的信息和技能,成功地将移动战术贯彻到整个营销战略中。此次训练营的受邀评委有来自麦当劳、可口可乐、Luxottica Retail和飞利浦等多家品牌主,在现场向参与者提出了他们在营销领域,尤其是020解决方案中遇到的多种挑战。

【触动FUN享】线下到线上的消费引流

触动传媒市场副总裁郑伟达,同时也是此次训练营的组长之一,在现场演示了触动传媒在2015年3月推出的全新会员积分项目“触动FUN享”。因为在出租车的移动封闭空间内,平均每位乘客的单次车程时长达22分钟之久。在关注触动传媒屏幕的乘客中,高达九成的乘客会与屏幕互动,同时,这些乘客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也较高。触动传媒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能够结合移动消费趋势,利用乘客的碎片化时间,有效的将乘客转化成品牌消费者?

因此“触动FUN享”正式率在上海出租车中推出!乘客通过点击触动传媒出租车互动荧屏获得积分,只需透过微信扫码存取积分兑换抵用券,然后即可在合作电商平台上转换为现金折价券。

(点击观看演示视频:http://v.qq.com/page/a/s/c/a0152shrmsc.html

触动传媒占据着都市白领乘客很重要的一块碎片化时间,结合微信服务号平台,同时嫁接电商平台,将触动传媒高点击率,转化成可兑换折价优惠的会员积分回馈给乘客,从而打造一个全新模式的O2O闭环。“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全新的功能性产品,将出租车乘客转变成触动传媒的忠实用户,最终通过电商平台和智能数据概念,转化成品牌消费者。” 郑伟达在工作坊中参与学员如此分享。

【020 TVC】线上到线下的消费体验

触动传媒在2015推出的另外一个产品“020 TVC”,让品牌主可以结合出租车场景优势,配合对消费者行为的深刻洞察,创建属于自己品牌独特的020消费体验。

基于尼尔森在北、上、广、深、杭州和青岛所做的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工作日中,七成乘客为了上下班而打车;休息日中,近六成是为了逛街购物而打车,超四成也会为了出门参加亲友聚会而打车。每次乘坐出租车的平均时长为22分钟。因此,品牌主可结合TBS(对的时间)、出租车场景(上下班途中?逛街购物?还是走亲访友?),创造基于洞察的有效沟通内容,通过手机与触动传媒屏幕的深度互动,完成线上到线下的消费导流及体验。

关于触动传媒

触动传媒由执行主席兼联合首席执行官冯晖中于2003年创立,专注于发展国内先进的互动荧屏移动媒体技术,并扩展全球。如今,触动传媒已经是国内最大的出租车内互动传媒企业,致力于通过020解决方案、双屏互动和智能数据库,为品牌提供创新的营销平台去跟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互动关系,获得更好的互动效果,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回忆度和消费者反馈度。

想了解更多有关触动传媒的信息,请登陆:www.touchmedia.cn

Mixpo:2015年Facebook仍是视频广告投放首选平台 占比为87%

调查显示,广告商更在乎人在哪个平台,而不是平台上放什么内容

广告技术公司 Mixpo 针对视频广告,调查了超过 125 位美国代理商、品牌和发行机构的高管,发布了《视频广告的现状:Facebook 要开始主宰市场》的报告。根据报告,广告商计划在社交网站 Facebook 上投放更多的视频广告,而非视频网站 YouTube。

受访者中,87% 计划在 2015 年在 Facebook 上投放视频广告,视频网站 YouTube 对应的数字则是 81.5%。而去年的实际情况正好相反,YouTube 77.8% 的投放比例超过 Facebook 63% 。

Facebook 的视频广告虽然只推出了一年多,但是发展迅速。2013 年底推出的视频广告,8 个月的时间,视频浏览量已经超过了 YouTube,9 月份每天的视频浏览量达到了 10 亿。与此同时,YouTube 的浏览量在下滑。

视频浏览量对比,数据来自 comScore|红线:YouTube 蓝线:Facebook

根据这份报告,现在的广告商不认为视频浏览量的数据需要排第一位,最重要的是用户参与度,而这一点正是社交网络的强项。

eMarketer:2015年中国移动广告市场规模展望

2014年,中国移动广告市场规模较一年前增长超过3倍达到82.1亿美元,在eMarketer跟踪的国家中增幅最大。

多重宏观和微观因素(包括人口及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移动广告的发展。这些因素包括新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价格便宜但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的推出。而且这些变化一点放缓的迹象都没有。

eMarketer认为未来不到两年内,移动媒体将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网络广告媒体。 10年内中国将有一半的广告主使用移动广告。也就是说,移动广告仍然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其中有来自包括程序化购买广告的崛起,它将有望在中国网络广告生态中扮演重要角色。

除了对中国移动广告市场规模的数据更新外,我们这个报告首次将中国四大网络广告巨头的数据包括其中,他们是: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和搜狐,以及视频服务提供商优酷土豆。同时报告也给出了未来几年随着中国广告主从传统媒体迁移到网络广告领域,所带来的对定向能力的利用和程序化广告所带来的好处。

报告的完整预测和相关数据见本报告的最后部分。

关键问题:

为什么移动广告在中国增长如此迅速,未来将怎样?

最大的网络库存卖家实力对比如何?

程序化购买能提供什么,哪些因素会阻碍其发展?

  • 中国移动广告大爆发

2014年中国移动广告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从2013年只有19.1亿美元的规模增长3倍至82.1亿美元

eMarketer认为这个增长率代表着中国移动广告的增长高峰。预计2015年移动广告的市场规模将增长80%,到147.7亿美元,2016年增速将放缓至55%。2016年中国移动广告市场规模将首次超过PC互联网广告的市场规模。

2016年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关注越来越集中于移动设备,PC互联网广告支出预计将下降。但是,得益于未来4年移动广告支出一直保持两位数字的增长,到2017年中国移动广告在网络广告中的份额将接近2/3,到2019年份额将达到3/4。

这方面中国并不是一枝独秀,世界各国广告界都出现了这样的发展趋势。eMarketer追踪的国家移动广告支出增长高峰基本都出现在2014和2013年。但是,中国是2014年到2015年增长下降最明显的国家,这也证明2014年是移动广告的增长高峰。

中国移动广告风起云涌之势符合中国广告支出持续从传统媒体转向网络媒体的趋势。2014年中国印刷媒体广告在媒体广告支出中的份额已经降至12.3%;电视广告只增长了3%,和2013年10%的增长率相比增速在放缓,而且预计未来这一趋势还将持续。网络广告增长预计也已经达到高峰,2015年增长率将从2014年的45%降至30%。

虽然预计今年和明年增速将放缓,但是由于2014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网络广告规模首次超过电视,成为媒体广告支出中份额最大的部分。2014年移动广告在媒体广告支出总额中占13.1%, 2013年份额只有3.5%。移动广告份额预计将持续增长,今年将攀升至20.7%,到2019年将达到45.4%。

移动广告份额方面,中国已经是先驱(移动广告包括SMS, MMS 和 点对点信息广告)。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广告支出占媒体广告的11.7%,这一比例仅次于英国、挪威和丹麦。到2016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广告份额将达到27.3%,届时全球移动广告在媒体广告中占比达到1/5以上的国家只有5个,而中国将成为份额最高的国家。

  • 影响移动普及的因素

中国移动广告增长发生在经济遇阻的背景之下。

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4%,降至24年最低点,和政府预期7.5%的增长率失之交臂。总理李克强对2015年增长率的目标期许甚至更低,约7%。当然了这一保守的数字给政府刺激计划无法将经济带回正轨提供了空间。

由于经济的不确定性,eMarketer对中国网络广告的预期略有缩减,但是缩减比其他研究机构的要小。2015年到2018年中国媒体广告支出年增长率预计保持较低的两位数,直到2019年降至8.2%。这一预计是基于中国消费支出和零售销售额持续强劲增长。尽管楼市遇冷、政府开支缩减、出口遭重创,但是2014年中国零售销售额增长12.0%,达到26.2兆亿元人民币(4.26兆亿美元),

证据表明广泛的经济困难并没有显著影响网络广告。智威汤逊(J. Walter Thompson)上海首席数字官Eugene Chew表示“网络广告目前没有放缓迹象,我认为网络和移动领域会有强劲增长,而且去年已经看到难以置信的飞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其目标是到2020年向城市转移1.00亿居民。这些新兴城市居民将成为日渐成熟的广告系统新的消费群体。

而且,中国消费者移动设备普及率持续增长,eMarketer 预计2014年移动设备网民普及率已经增长至86.7%。

  • 更快的网速、更好的设备

中国三大电信商都建构了4G移动基础设施,而且中国在这方面一直很积极。中国4G消费者快速增长,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的数据,去年中国销售的手机大部分具有高速数据传输能力,其中一半是3G手机,4G手机占37.8%。

根据水木清华研究中心(ResearchInChina)的调查,去年确实发生了一些转型,10月4G智能手机超过3G,占该市场的63.3%。

除了4G服务的广泛普及,中国迅速采用高规格智能手机刺激了本土品牌研发尖端产品,如小米、联想、华为、中兴通讯和OPPO。

这些本土品牌销售的智能手机价格都在200美元以下,不足外国竞争对手价格的一半。例如,根据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报道,小米最新的平板手机—小米Note高端配置甚至超过Apple’s iPhone 6 Plus,但是售价只有370美元,而iPhone 6 Plus的售价则达到970美元。相对可承受的价格让中国低收入消费者也能拥有最新的手机技术。

负担得起的设备、快速数据传输功能对推动移动数据流量发展有很大影响。根据Cisco Systems最新全球移动数据流量预测,2019年中国手机用户将超过10亿,届时,每个用户的移动数据流量与2014年相比预计将增长10倍。去年,移动视频在中国移动数据中的份额已经超过一半,预计到2019年将增长至3/4,因为4G在移动数据流量中的份额将从1/5增长至74%。

  • 移动视频的增长

中国移动数据流量的巨大增长将从根本上提高移动视频广告的需求。针对亚洲的咨询和商业情报企业Media Pacific Ltd.总经理Jeff Sprafkin表示“媒体市场当前最大的挑战是消费体验本质的改变,而且随着4G的出现这种改变还将加速。这就像增加更多管道,过去视频很酷,现在高清视频才酷,视频内交易才酷。”

中国移动视频收视已经开始快速增长,根据iResearch Consulting Group 的调查,2014年8月中国网络视频观众达到2.884亿,和2013年底的1.833亿比增长1亿多。虽然和去年夏天中国有5.00亿人在PC上收看视频相比仍然落后,但是移动视频增长更快,因此PC和移动视频观众的差距将逐渐缩小。

证据也显示网络视频收视从PC转向移动设备,2014年1月iResearch调查显示,PC收看网络视频所占时间份额是69.2%,移动设备占30.8%;到2014年8月,PC份额下降至60.9%,移动设备则上升至39.1%。

根据iResearch “2014年中国移动视频报告”,移动视频广告支出份额预计将继续加速增长,今年移动视频广告占网络视频广告支出的29.5%,2017年份额将增长至46.1%,几乎和其他网络视频广告渠道持平。

PC收视涨幅放缓而移动视频观众数量持续增长,但是广告商似乎并没有迅速将广告预算转向移动平台。这有很多解释,包括许多网站对移动渠道广告收取额外费用,移动广告效果监测还不发达等,另外,中国数据包价格较高也是阻碍广告商投资移动渠道的重要原因。根据2014年6月iResearch’s mUserTracker的数据显示只有高收入者才能收看移动和PC视频。

  • 移动视频内容质量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转向移动平台,广告发布商面临一个棘手问题:小屏幕意味着可用广告库存缩小。这给投资、创作更多内容来吸引和保持观众带来了激烈的竞争环境,尤其是视频,例如,2014年4月阿里巴巴在优酷土豆投资12.2亿美元。

优酷土豆是中国独立移动视频收视的领先者,根据Analysys International Enfodesk,2014年7月其观众达到5430万人。搜狐视频排在第二,观众达到3770万,百度创建的爱奇异PPS排在第三位(2920万)。腾讯视频、PPS和PPTV观众数量大致相同,显示这一市场充满了竞争。

2014年11月,爱奇异PPS采购手机制造商小米提供的3.00亿战略投资,两者协作致力于内容和技术创作。2015年1月爱奇异再次斥资购买了中国、台湾和韩国八个顶级娱乐节目的网络版权。

移动营销企业Fugumobile总裁Ranjit Singh表示“从小米的角度来看,内容是关键,所以其正视图掌握内容,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传播机制。小米正在与其伙伴一起提升价值链。移动视频已经初具规模,并继续发展,尤其是伴随着宽带速度的提高。因此小米想在内容创作方面分一杯羹,而且显然好内容总能转换成广告收入。”

同月,腾讯宣布将与时代华纳旗下HBO合作获得美国有线电视网腾讯视频播放独家特权。稍后的财报电话会议中,腾讯表示这些交易是未来发展趋势。腾讯公司还投资自己创作内容,最近还和竞争对手阿里巴巴合作投资领先在线娱乐企业华谊兄弟,各持有8.08%的股份。

放眼未来,移动视频增长还有两个至关重要的障碍:缺少可靠追踪技术,政府审查网络内容带来的威胁,特别是对外国内容。除此之外,移动视频前景看好。Media Pacific亚洲区总裁Sprafkin认为移动视频最终将整合讯息、社交和电子商务,给用户提供单一媒介生态,通过视频广告刺激电子商务发展。

  • 中国互联网四强

eMarketer对中国移动广告支出预测显示大幅上涨,因为首次囊括了中国互联网四强提供的网络广告收入,即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和搜狐。预测还包括了优酷土豆提供的流视频收入,优酷土豆是将传统电视转换成网络和移动视频主要接收方。

这些企业移动广告收入显示了去年中国移动广告支出增长如何劲爆。从整体来看,2014年这五家企业移动广告收入增长7倍,达到73.6亿美元。eMarketer预计今年这一指数将翻一番,达到140亿美元。

百度2014年移动广告收入达到25.3亿美元,阿里巴巴紧随其后,

腾讯的微信(WeChat)平台刚开始产生利润,占2014年中国移动广告净收入的4.2%,排在第三位。搜狐是中国流行互联网门户网站,提供包括搜索和游戏在内的整套服务,在中国移动广告收入中占3.6%,优酷土豆占2.4%。

百度在搜索引擎方面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搜狗,由搜狐和腾讯投资运营,其移动收入主要来自搜狐新闻应用和搜狐WAP门户的搜索和展示广告,这些平台移动广告占搜狐广告收入的20%,移动视频占21%(根据Macquarie)。2015年搜狐移动广告收入预计增长79.2%,达到4.7488亿美元,占广告收入的一半。根据eMarketer的预测,到2017年搜狐移动广告份额将达到2/3。

腾讯移动平台广告利润处于起步阶段,包括微信、移动QQ、移动QZone、移动视频和新闻应用。其推送包括微信和新闻应用的横幅广告,视频应用上的滚动广告。根据腾讯最新财报,截至2014年12月微信平台拥有5.00亿活跃用户,

在货币化方面充满潜力,因为目前为止微信是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平台。腾讯刚开始在微信朋友圈上推送广告,2014年其移动广告收入增长268%,达到18.9亿元人民币(3.057亿美元)。eMarketer预计2015年腾讯移动广告收入将增长67.1%,2016年还将增长93.3%。

据JWT上海首席网络营销官Chew称,去年腾讯从其竞争对手新浪那里吸引了大量品牌广告投资,因为营销人员将新浪微博平台广告支出转向微信平台。微信的流行几乎使中国微博市场停滞,根据CNNIC,2013到2014年无论是移动设备还是整体微博用户数量都在下降。

Chew表示“微信掌握了不同平台的大量数据,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有利于定位特定用户、细分受众。我认为微信会变得非常强大,因为用户银行账户都和微信支付相连,而且微信掌握着用户全部社交媒体数据、他们的兴趣、朋友、每次查询时的地理位置等,甚至用户正在收看的视频。这一点腾讯超越了百度、阿里巴巴等其他平台,它能展示个别用户的全部图景,而腾讯正在打包这些数据用于品牌推送。”

在腾讯最新的财报中,主席兼CEO马化腾表示到2014第四季度已经有超过1.00亿用户将银行账户和微信或QQ连接在一起。

Chew表示“微信掌握了不同平台的大量数据,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有利于定位特定用户、细分受众。我认为微信会变得非常强大,因为用户银行账户都和微信支付相连,而且微信掌握着用户全部社交媒体数据、他们的兴趣、朋友、每次查询时的地理位置等,甚至用户正在收看的视频。这一点腾讯超越了百度、阿里巴巴等其他平台,它能展示个别用户的全部图景,而腾讯正在打包这些数据用于品牌推送。”

在腾讯最新的财报中,主席兼CEO马化腾表示到2014第四季度已经有超过1.00亿用户将银行账户和微信或QQ连接在一起。

  • 搜索广告的未来

Analysys发布的数据显示虽然移动广告支出处于变动之中,移动搜索广告仍然保持主导地位,2015年在中国移动广告支出中的份额超过50%。一直到2017年移动搜索广告在移动广告中的份额将保持稳定。

也就是说,搜索引擎在竞争中仍绰绰有余。Media Pacific的Sprafkin表示“搜索是很重要的,但是搜索引擎正受到淘宝的挑战。淘宝正在成为重要的搜索引擎,我认为这一趋势只会加速发展。这也将搜索体验迅速移植到移动平台。”

  • 应用内广告和其他形式

根据Analysys ,2014年应用内广告是移动广告支出中份额第二大的部分,占近1/5。预计到2017年应用内广告份额将增长至超过1/4。

北京移动SSP企业AdsMOGO首席执行官Peter Wang表示“中国应用内广告供不应求,很少有广告商从移动网页购买移动广告。”

PapayaMobile运营移动广告程序化购买平台AppFlood,其全球营销总监Richard O’Connell补充说“我们关注用户安装并使其获得目标价格,因此我们将提供那些性能最高的广告形式。在绝对数量方面,横幅广告仍然是主宰,特别是在内地;但是对那些有海外广告预算的中国企业来说,Facebook新闻推送广告更有吸引力,而且能提供大量、高质的用户。”

在广告来源方面并没有确实的证据,因为编辑这样分散的数据是非常困难的。据AdsMOGO的Wang称“应用和移动游戏是移动广告最大的投资来源。这些企业受到利益驱动,而且非常了解移动广告。小企业一直积极利用百度广告网络,由于电子商务领域竞争激烈,2014年电子商务网站也开始在多种平台推送更多广告,包括新闻推送。”

实用型应用最能吸引广告预算,而且通常不设上限,覆盖全球范围,使其应用尽可能多地安装到各种设备上。PapayaMobile的O’Connell表示“这种应用具有广泛吸引力,包括性能优化、UI工具、网站浏览器和安全型应用。由于其广泛的吸引力,转化率也较高,达到20%以上,而且除了广告商需要的国家外也不需要对特定受众进行定位。”

O’Connell补充说“这类应用安装费用是最低的,这个领域大部分客户致力于获得尽可能多的用户,这些应用大部分没有清晰的投资回报路径,因此增加活跃用户的市场份额就成了重点。”

但是,游戏应用能提供特定国家更清晰的洞察,这些国家用户主要热衷于应用内购买,O’Connell补充到,这个领域的企业对投资回报更敏感,对用户的质量和参与度有更高要求。

他还说“电子商务移动广告预算越来越高,因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使用移动设备支付,而且越来越多的在线零售商投资超过淘宝和京东。像游戏一样,电子商务应用有清晰的投资回报路径,因此发现乐于在应用内消费的用户更有压力。电子商务应用安装费用也更高。”

iResearch的数据证明移动支付交易飞速增长。数据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交易额同比增长1068%,达到1.33兆亿元人民币(2164.1亿美元)。这说明在中国更多用户将银行账户和移动交易应用连接在一起。这种转变的唯一原因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发展成用户友好、安全和成功的移动支付服务,尤其是支付宝和财付通。

平台帮助品牌适应移动环境

在中国,除了直接反应广告和引导性广告,很多品牌对投资移动广告仍踌躇不前,部分是由于缺少足够的信息证明移动广告投资回报率。但是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进展。

阿里巴巴急于发展天猫应用以扩大收入,这是一个广告支出增长充满潜力的重要领域。

Fungumobile的Singh表示“天猫已经在网站和移动平台为每个品牌创建了品牌区域,并在在整个交易流程中建设了这种环境,这样一来消费者就会在品牌区域花费更多时间。消费者不仅仅是来交易的,还能获得品牌体验。”

品牌更深入参与移动广告仍然有广阔空间。Singh表示“品牌希望移动广告支出能够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广告商出售的理念也是品牌资产的一部分,但是目前还没有测量品牌印象的系统。一些客户确实进行了广告前期和后期的调查, Millward Browns追踪广告投放前的评分和广告投放后有什么改善。但这是一个非常流程化的、不可扩展的解决方案。”

微信效果

对一些客户来说,移动是其受众网络参与的最前沿,微信通常是组织这些活动的枢纽。Chew表示“现在我们给客户挑选广告理念时,移动绝对会出现在展示中。某种程度上移动升华了广告见解。突然之间,你需要那种身临其境、新颖的移动网站以吸引人们在微信上推送。移动是在线和离线之间的连接设备,推动了零售业销售和活动推广。”

像星巴克这样的品牌每个月都发布微信杂志来推动网络参与;Burberry在平台内创建了身临其境的HTML5微站,在移动领域遥遥领先。据Chew透露,JWT为Michael Kors创建的广告战略中,旗舰店发布了一场时尚秀,并在微信上推送了时尚秀的照片和现场字幕,同时品牌粉丝可以购买这些展出的商品,这给腾讯平台展示创意广告提供了空间。

北京网络广告代理商NPLUS Digital总经理Sammi Han表示“微信内,广告商可以使用广点通来完成媒体购买,微信公众账号提供的文章中软广告也被广泛使用。”

微信刚刚开始在朋友圈开设广告位就吸引了BMW, Coca-Cola, Cadillac, OPPO, Vivo 和 Ford等品牌的参与。Han表示“微信在保护用户体验方面谨小慎微。”他补充到,OPPO(NPLUS Digital客户)的微信广告在两周内就获得了2.20亿展现量,有525万用户与广告互动。

  • 广告程序化购买

根据iResearch“2014年中国移动广告程序化购买报告”, 2014年中国移动展示广告程序化购买支出翻两番还多,达到3.903亿元人民币(6350万美元)。今年预计还将翻一番,2016年再翻一番,2017年将达到38.3亿元人民币(6.232亿美元)。

保守数字预示中国广告程序化购买市场相对不成熟,缺少提供视频等特定媒体的复杂需要。2014年实时竞价(RTB)占移动广告程序化购买的1/4,iResearch预计2017年RTB份额将增长至1/3。

其他企业对中国广告程序化购买发展有更加乐观的预计。RTBChina创始人和主编Andy Fan表示“在中国每秒约有25万次广告查询,移动广告占1/5。”因此他预测两年内移动平台广告程序化购买将和整体在线平台持平。

分散仍然是挑战

要想实现Andy Fan的预测,还有一些障碍需要战胜:中国广告程序化购买生态仍然不完善,很少有第三方数据管理平台,还存在透明度问题,高度分散的市场中交流需要专门的供需平台等都障碍其发展。

NPLUS Digital的Han表示“中国在用户分析和广告定位方面仍滞后于美国,部分是由于像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这样的大数据持有者不分享数据。另一个原因是许多中国本土企业在客户关系管理(CRM)方面做得不够好。”

中国移动广告高度分散,大量彼此竞争的广告交易平台尚未整合主要广告发布商数据,但是,参与度测量必须是跨更广泛的平台而不是少数平台。而且,优质库存往往预留给中介,这也是阻碍广告程序化购买发展的原因之一。

品牌越来越对移动广告感兴趣也导致专业需求方平台(DSP)的诞生,AdsMOGO的Wang补充到,2014年伊始AdsMOGO与6家提供RTB的需求方平台合作,到年底合作的平台数量增长至60家。

私有广告交易市场的兴起

广告程序化购买另一个主要趋势是私有交易市场(PMP)的发展。RTBChina的Fan表示“主要广告发布商对将传统交易方法转变为RTB仍不怎么感兴趣,私有交易市场让发布商获得大量广告投资,同时让广告商能程序化购买优质广告库存,这在开放交易中是不可能的。”没能在私有交易市场出售的优质库存将通过RTB公开出售。

在主要发布商和交易平台合作过程中,行业的各部分也开始整合。2015年1月,阿里巴巴收购AdChina的大部分股份,打开了大数据协作的大门。

腾讯也在积极提升贯穿其生态系统的效果广告产品。腾讯效果平台广点通的总经理罗征告诉eMarketer,在视频和新闻平台之外,第四季度公司超过一半的效果广告收益来自于移动平台,这个数字比第三季度的45%又有提高。

罗征还说“当前移动广告收入主要来自移动QQ和Qzone。未来几年,预计广点通和微信将成为移动广告收入增长的新来源。我们正着手将QQ浏览器带入广告交易平台。”

中国程序化购买广告市场要想达到欧美那样的成熟程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业界整合只是时间的问题。这一过程伴随着先进的用户分析和定位技术,将给移动广告跨移动商务、O2O营销、地理位置定位、搜索、富媒体和视频等带来更多机遇。

  • 全球预测

全球移动广告市场后年破千亿美元 中国占22%

移动广告投入一路飙升。市场调研公司eMarketer预测,移动广告投入将在2016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占所有数字广告投入的比例将首次超过50%。在中美两国,移动广告都将占所有数字广告的一半以上。

移动广告投入一路飙升。市场调研公司eMarketer预测,移动广告投入将在2016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占所有数字广告投入的比例将首次超过50%。

eMarketer预测,2016年全球范围内针对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广告投入将达1013.7亿美元,跟2013年相比翻了三倍。从2016年到2019年,移动广告投入将会几乎再翻一倍,上涨到1955.5亿美元,占所有数字广告投入的70.1%,占所有媒体广告投入的四分之一。

这跟使用移动设备的消费者数量有直接联系。随着这一数量的攀升,营销商更加注重在移动市场争夺消费者。eMarketer估计明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将超过20亿,其中的四分之一是中国用户。

全球平板电脑用户数的增长速度要比智能手机用户数慢一些,2015年底,平板电脑用户数将超过10亿。在许多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市场,手机是众多消费者首要或者唯一的上网手段,这使得营销商更加注重移动广告投入。

如上表所示,美国、中国、英国、日本、德国依次占据了全球移动广告收入前五位。其中,美国市场份额近40%,中国近22%。

在近期内推动移动广告投入的是中国和美国。预计美国广告商将在2016年向移动广告投入402亿美元,超过2014年的两倍。而在中国,广告商将在明年投入221亿美元到移动广告,是2014年的三倍。在中美两国,移动广告都将占所有数字广告的一半以上。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将超过韩国,分别成为第六和第七大移动广告市场。

到2018年之前,几个增长最快的市场都将取得巨大收获,到2018年,巴西从2015年连跳三级,成为全球第九大移动广告市场。而印度尼西亚上升最快,将从2015年的第21位上升到第12位。然而,虽然印度手机用户数量巨大,印度市场将持续在移动广告投入上落后,在2018年之后不会超过10亿美元。

阳狮锐奇成为腾讯广点通DMP首批合作伙伴

阳狮锐奇日前与腾讯签署合作备忘录,正式成为腾讯广点通DMP首批签约合作伙伴。未来双方将加深合作,充分整合利用各自的资源,发挥各自的数据能力及应用推广方面的优势和经验,共同致力于推动大数据分析、多屏联动、品效合一等多方位的合作。

据悉,此次合作是腾讯“连接”战略的重要部署,腾讯与电商、搜索、生活服务、品牌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伙伴共享大数据能力,致力于成为各行业数据孤岛的“连接点”。

阳狮锐奇的DMP解决方案,为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营销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整合、管理及应用服务,从而从源头促进更加高效的品牌营销和效果营销。与腾讯广点通DMP的合作,将进一步丰富阳狮锐奇DMP的数据资源,加强阳狮锐奇受众大数据的准确性。

秒针系统整体出售旗下Exchange广告交易平台业务

秒针系统近日宣布,已将旗下Exchange平台业务出售至动灵资本。动灵资本将把该部分业务重组后纳入旗下北京灵集科技有限公司,更名为ADsTrader广告交易平台。

秒针系统近日宣布,已将旗下Exchange平台业务出售至动灵资本。动灵资本将把该部分业务重组后纳入旗下北京灵集科技有限公司,更名为ADsTrader广告交易平台。原秒针Exchange平台拥有的全部相关技术、数据和业务,将完全整合至灵集科技所属ADsTrader广告交易平台之中。

对于此项交易,秒针系统创始人兼董事长吴明辉表示:“这是一个双赢的交易,一方面,动灵资本得以进入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程序化广告交易市场,该业务从秒针系统出售独立发展之后在市场上会有更好地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剥离了广告交易业务之后,秒针系统将拥有更加纯正的独立第三方身份,将为数字营销领域的客户提供包括第三方广告监测、第三方广告投放管理、社会化媒体监测分析、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服务在内的全方位营销技术解决方案,持续为品牌提供优质的数据资产管理技术服务。”

新任灵集科技首席执行官祝伟则表示:“ADsTrader的业务将在原有秒针广告平台交易业务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延伸和优化。全力打造一个让整个行业受益的程序化广告资源交易平台。

电通安吉斯:2015年全球数字广告支出增加171亿美元 同比增长15.7%

电通安吉斯集团近日公布了其首次2016年全球广告支出预测,其中包含了对2015年全球广告支出的最新预测以及2014年全球广告支出的实际数据。结果显示,尽管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但所有市场都没有削减数字媒体广告支出。

根据来自南北美洲、亚太、欧洲、中东以及非洲共59个市场的数据,电通安吉斯集团最新的全球广告支出预测表明,2015年数字广告支出预计将增加171亿美元,同比增长15.7%,高于2014年9月做出的预测。考虑到全球移动广告支出和在线视频广告支出预计在2015年分别实现超过50%和21.1%的同比增长,电通安吉斯集团预测,2016年数字广告支出占比广告总支出将首次超过四分之一,达到25.9%。

从全球范围来看,电通安吉斯集团预计,所有媒体类型的广告支出在2015年将增加238亿美元至5,400亿美元,同比增长4.6%。2016年的市场形势将继续保持乐观,电通安吉斯集团对2016年的首次预测表明全球广告市场将实现5.0%的同比增长。

2014年所有市场均实现了增长,从西欧2.3%,北美4.5%,亚太5.3%到拉美11.4%。2015年的市场信心继续保持,除了受困于经济衰退、广告市场疲软的俄罗斯之外,所有关键市场预计都将在明年实现正增长。受英国和西班牙的强势增长所推动以及希腊、爱尔兰以及葡萄牙在连续六年经历广告支出下滑后首次实现正增长,西欧将连续第二年实现正增长。北美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其中2015年和2016年将分别增长4.5%和4.6%,其中美国市场的程序化广告支出预计将增长137%,达到100亿美元。

就媒体类型而言,尽管数字媒体在增长方面表现最为抢眼,以17.4%的增长高于2014年预测的增长率并占到了21.7%的市场份额,但电视媒体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在2014年的市场份额达42.7%,在2015年和2016年预计都将实现超过3%的同比增长。平面媒体*的稳步下滑预计还将持续,但户外媒体预计将紧随数字媒体成为增长第二快的媒体,占到全球广告支出的7.1%。在全球广告支出占比方面,户外媒体预计将首次超过杂志媒体。杂志媒体预计将在2015年实现6.9%的市场份额,但随着其持续下滑,预计在2016年杂志媒体将首次落后于电台媒体。

电通安吉斯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山岸纪宽表示:“作为亚太地区最关键的市场之一,中国持续多年的推动令整个亚太区的广告支出增长率超越了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市场2015年广告支出预计将增长7.9%,达到5,140亿元人民币。尽管电视媒体仍然占主导地位,但随着智能手机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预计今年在中国市场上将实现两位数增长,占据第二大份额。”

eMarketer:预计2016年全球移动广告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美元

移动广告投入一路飙升。市场调研公司eMarketer预测,移动广告投入将在2016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占所有数字广告投入的比例将首次超过50%。

eMarketer预测,2016年全球范围内针对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广告投入将达1013.7亿美元,跟2013年相比翻了三倍。从2016年到2019年,移动广告投入将会几乎再翻一倍,上涨到1955.5亿美元,占所有数字广告投入的70.1%,占所有媒体广告投入的四分之一。

这跟使用移动设备的消费者数量有直接联系。随着这一数量的攀升,营销商更加注重在移动市场争夺消费者。eMarketer估计明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将超过20亿,其中的四分之一是中国用户。

全球平板电脑用户数的增长速度要比智能手机用户数慢一些,2015年底,平板电脑用户数将超过10亿。在许多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市场,手机是众多消费者首要或者唯一的上网手段,这使得营销商更加注重移动广告投入。

在近期内推动移动广告投入的是中国和美国。预计美国广告商将在2016年向移动广告投入402亿美元,超过2014年的两倍。而在中国,广告商将在明年投入221亿美元到移动广告,是2014年的三倍。在中美两国,移动广告都将占所有数字广告的一半以上。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将超过韩国,分别成为第六和第七大移动广告市场。

到2018年之前,几个增长最快的市场都将取得巨大收获,到2018年,巴西从2015年连跳三级,成为全球第九大移动广告市场。而印度尼西亚上升最快,将从2015年的第21位上升到第12位。然而,虽然印度手机用户数量巨大,印度市场将持续在移动广告投入上落后,在2018年之后不会超过10亿美元。

互动通荣获2014中国广告数字代理公司年度大奖

在3月27日晚上举行的”中国广告年度大奖”颁奖典礼上,互动通凭借优秀的媒体资源整合与服务能力,被授予媒介代理类”2014中国广告数字代理公司年度大奖”。

在3月27日晚上举行的”中国广告年度大奖”颁奖典礼上,互动通凭借优秀的媒体资源整合与服务能力,被授予媒介代理类”2014中国广告数字代理公司年度大奖”。

一直以来,互动通与国内最优质的数字媒体保持长期深入的合作,携手中国所有的门户网站和超过万家的垂直媒体,资源跨越PC、手机、Pad数字媒体平台,受众覆盖95%以上的中国网民。2014年,互动通推出了”Ad Network(广告网络联盟)+hdtDXP+hdtMobile”的全新解决方案,三管齐下,达到全面覆盖目标受众,从而更好地利用优质媒体资源,全面服务品牌广告主。

本次获奖,是对互动通2014年所有努力的肯定,鼓励我们将来更加坚定的投入与付出。此前,在《中国广告》举办的”2014你必须知道的25家互动营销公司”评选中,互动通入选2014你必须知道的媒介代理公司。

当晚,”海宝之父”、上海九木传盛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邵隆图与互动通控股集团邓广梼(Michael Tang)担任颁奖嘉宾,颁发了2014中国广告年度品牌创意表现大奖及2014中国广告品牌事件策划年度大奖,恭喜植村秀、美特斯邦威等公司获奖!

 

友盟:热点垂直领域App市场已渗透到三线及以下城市

在上周末举办的友盟开放日广州和深圳站上,友盟数据分析师对《垂直领域移动应用竞争白热化——友盟2014年移动互联网年度报告》进行深入解析。数据显示,教育、金融理财类传统行业已经渗透到移动互联网一、二线城市。在过去一年中,电商导购、教育学习、健康医疗和金融理财四大垂直领域保持着迅猛的增势,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和开发者。这些垂直领域App用户的地域分布、使用时间分布是怎样的?哪个领域市场增速更快?钱庄做了数据分享。

热点垂直领域App渗透到三线及以下城市

首先,在地域分布方面,友盟观察了电商导购、教育学习、健康医疗和金融理财四类热点垂直领域在2015年第一季度的用户地域分布情况。一个基本情况是,相对来说电商导购类用户数最多,其次是教育学习,健康医疗,而金融理财还属于新兴领域。无论是哪个垂直领域,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的比例都占绝对多数。

此外,这四类垂直领域用户从2013年第四季度到2014年第四季度增长的地域分布也值得注意。数据显示,电商导购在各线城市都获得了超过翻倍的增长,其中在三线及以下城市获得的增长最高,为179%。金融理财在各线城市的增长也都很显著。一线城市用户关注教育、健康和理财,这三个垂直领域在一线城市获得的增长最多,分别为90%,78%和112%。从垂直领域用户增长的地域分布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城市的用户正在更多流向哪个垂直领域,这可能是开发者们所期待的“风口”。

其次,在时间分布方面,友盟对四个热点垂直领域用户的启动时间在一周和一天内的分布分别作了观察。

对于电商导购类App而言,在一周中,周五周六是用户使用频率最低的。这两天大家偏好外出及休闲活动,在线购物行为减少。在24小时分布中,用户最多使用电商导购类App的时间集中在晚饭后20:00-22:00。最高值出现在21:00。在室内放松休闲时段,用户使用电商导购类App较为频繁。

和电商导购的曲线有所类似,教育学习类App的用户在周五周六外出活动时,使用教育学习类App的频率下降到最低,从周日起回升。每天的使用高峰在晚餐后20:00-21:00出现。不难理解,目前有许多教育学习类App针对在校学生开发,周末大家更愿意玩耍和休闲,而平时晚上则需要温习功课,周日晚则是“抱佛脚”的时间。

相比其他几个垂直领域App的使用情况,用户使用健康医疗类App的频率在一周、一天内分布相对均匀。这跟健康医疗类App的特性有关,健康是一件持续的、每天都需要关注的事。但在周五周六,使用频率还是出现小幅下跌,跟大家结束工作、放松心情、“乐不思蜀”有关。随着新一周的到来,周日大家的使用频率开始回升。

金融理财类App的用户使用频率规律性非常显著。从周一到周五使用频率基本相当,周末出现大幅下跌。每天9:00-10:30,13:00-14:30出现使用高峰,

股市开市时间显然影响到人们使用金融理财类App的时间。给这一类用户定点推送相关的资讯,也是一种不错的提升用户粘度的方式。

热门垂直领域App 用户性别分布:男性更爱理财

为了让开发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用户群,以制定最佳的推广、运营方案,友盟还研究了这四个热点垂直领域的性别分布情况。电商导购类App用户的男女比例为30%:70%,女性更爱购物。教育学习类App用户的男女比例为45%:55%,差距不大。健康医疗类App用户男女比例为14%:86%。女性用户显著高于男性。这跟许多针对女性特殊健康需求的App比较流行有关。金融理财类App用户的男女比例为83%:17%,男性用户显著高于女性用户,可以看出对金融理财类App来说,女性用户还有很大的潜在开发空间,可以设计更加贴合女性需求的金融类产品,培养女性使用移动互联网开展金融理财活动的习惯。

怀孕管家产品总监朱峻修在分享时也提到,如今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红利殆尽,App竞争从分地盘发展到抢地盘的白热化阶段。如何更进一步的挖掘用户的使用喜好和需求,根据细分用户群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是产品运营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

4月9日至4月16日,友盟开放日还将继续走进苏州、上海、杭州和厦门,更多App运营技巧、实战案例分享,敬请期待!

查看友盟最新数据http://www.umeng.com/umengdata_reports

报名友盟开放日http://www.umeng.com/openday2015?s=pr

注:报名时,请确认您所报名的城市,以免报错。

eMarketer: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使用量是互联网的2倍

eMarketer季度调查显示中国网络使用量倾向于移动设备。根据iResearch Consulting Group发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移动网络使用量保持两位数增长率,是网络使用量的两倍还多。一直到201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都会保持快速增长。

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并不是中国网络使用量唯一引人注目的趋势,根据CNNIC的调查,从2007年到2014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覆盖率翻两番,同期城市互联网覆盖率快速增长,虽然城市覆盖率增长不到两倍。

McKinsey & Company报道,2014年10月中国大部分网民并不住在特大城市,而在农村。这个月28%的网民在农村,23%的网民住在二线城市。

根据McKinsey,中国网民每周花大量时间访问互联网,近4/10的网民表示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1小时,还有37%的网民表示周上网时间在14到21小时。

2015年中国App排行榜Top500

如果把2010年看作是移动互联网的元年,那么APP这个新生产物的存在已经有四年有余,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智能终端设备的快速普及,APP市场环境在不断成熟完善,如今APP已经成为串联人们生活的重要载体,它完全改变了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截止到今天,APP的卡位战基本完成,手机首屏之争也已经完成过半,我们手机首屏几乎被资讯、社交、搜索、地图、音乐、购物、视频所霸占,而游戏、拍照、滤镜、健康、母婴等类产品则成为不确定因素。目前,新闻资讯、影音、游览器这三类APP的竞争已呈红海之势,由于其品类相较固定,未来它们之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而生活休闲类APP则身处蓝海之列,用户对于此类应用的需求永无止境,如旅游出行、购物、滤镜等。4月份,一款名为“足迹”的软件一夜之间火遍各大社交平台,细究其中,事实上它并未在现在APP基础上有所突破,仅是形式上比较新颖,因而能否一直闪耀下还犹未可知,毕竟昙花一现的APP有很多。从“足迹”一夜成名这件事我们不难看出,APP市场充满机遇,但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想要保持用户粘性就需要不断创新,从用户需求出发。

目前APP与智能终端设备间的整合程度还相对较低,应用时还需要使用者从手机中已经存在的众多APP中选择。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相信这种整合会愈发的深度,那么未来的APP将有可能实现自动的场景识别,被推送到用户手机首屏最易操作的位置,届时APP将不会被动的去被选择,而是将主动去迎合大众。

除此之外,APP也成为了各行各业一项重要的营销手段,推广自身品牌的重要渠道,并有可能向一个目前还不可名状的方向自然延伸。

对未来的未知,永远大于已知。所以,未来很美好,未来生产新土豪。

“移动广告“怎么才能变得值钱?

2015年3月11日,中国广告协会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规范移动互联网广告的行业标准——《移动互联网广告标准》,该标准由《互联网数字广告基础标准》、《移动互联网广告监测标准》、《移动系统对接标准》三部分构成,将于2015年3月15日正式执行。

在Apple Watch和新Mac的余热还未散尽之时,这条关于中国移动广告的新闻并未占据多大的版面。尽管还未上升为正式的国家标准,但这一标准的出台对于行业标准杂乱的中国移动广告市场而言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移动广告的市场究竟有多大?

根据海外著名调查机构eMarketer的报告显示,2014年移动广告收入将达到314.5亿美元(约等于一个京东的市值),2015年将增长34%;而根据 BI Intelligence的数据,2014年美国移动APP安装广告的市场规模为36亿美元,2015年将达到46亿美元。

这一未来价值“2000亿”美元的市场看上去的确很美,但与之相反的是,移动广告目前并没有被大多数的财富500强公司采用,而在一些著名品牌广告公司的总预算中,移动广告也仅占了5%左右的比例(数据来源于Forrester)。

理论上而言,移动广告市场的增长主要是由开发商们来推动的,他们更加重视下载、留存和付费,但一个在业内不争的事实是,品牌广告商的介入是移动广告市场scale up到另一个量级的必然选择。

暂且不论“HTML 5定稿,app将死”这种论调的正确与否,但在智能手机出货量越过峰值且用户习惯性留存app逐渐固定的情况下,仅靠开放商来支撑这一市场的增长显然是不科学的。像Facebook这样精明的搅局者也开始打起了他的算盘:用户没看到广告就不收钱,相应的,每次广告展示所花的费用肯定会高于行业均价。全球互联网广告老二的通过这一手法不仅压缩了其他中小平台的生长空间,而且更为品牌广告主们释放了一次积极的信号:你看,你的每一次展示都是有效的。

“钱”到底花到哪儿去了?

但即便如此,品牌广告主们对移动广告还存在着诸多的质疑。相比于传统广告而言,移动广告并不能更加直观地给广告预算决策者们展现广告的效果,即便同为数字广告,移动端由于缺少cookies,用户的碎片化行为也很难像在PC端那样易于捕捉。因此,即便在移动端的投放带来了很好的效果,品牌广告商也仍会质疑“我的钱到底花到哪里去了?”

19世纪末,被誉为美国百货商店之父的John Wanamaker曾感叹说:“我知道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可见,广告主对于广告效果的质疑在传统广告中也存在,相反,在移动端,这种问题却可以通过程序化实时竞价的方式得以解决。

举个例子:

有个用户是一个北京地区的白领女性,3月10日在手机淘宝上搜索过“kindle”、3月11日在手机百度浏览器上搜索过“豹米空气净化器”、3月12日点击过“链家地产”的广告。同时,三家广告代理公司A、B、C,他们的客户分别是亚马逊、猎豹和链家地产。

这个时候有个广告竞价平台,当用户访问访问了媒体方的网页的时候,广告竞价平台告诉这三家代理公司,说我这边有个用户,是北京地区的白领女性,3月10日在手机淘宝上搜索过“kindle”、3月11日在手机百度上搜索过“豹米空气净化器”、3月12日点击过“链家地产”的广告,然后这三家代理公司都认为这个用户和符合他们广告主的需求,分别按照广告的要求,给出一个竞价,比如,广告代理公司A的亚马逊,对这次的曝光愿意出价1块钱,广告代理公司B的猎豹愿意为这次的曝光出2块钱,广告代理公司C的链家地产愿意为这次的曝光出3块钱。接下来,广告代理公司把各自客户的出价信息,返回给广告竞价平台,广告竞价平台通过比价,选择出价最高的那个客户,于是把链家地产客户的广告展示给用户了。

上面的场景就是程序化购买的基础模型,对于用户的每次曝光进行实时竞价(Real Time Bidding),并且整个过程都在100毫秒内完成。

理论上来说,这种广告模式在拥有cookies的PC广告市场上会更加有效,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将时间花在他们的移动设备上,他们的行为数据也在发生着转移。不过在目前的国内市场上,大规模程序化实时竞价的实现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移动广告的未来走向

国内现存的大型RTB Ad Exchange主要集中于腾讯、阿里和百度等巨头,而巨头出于对自身品牌安全性的考虑对自身资源的开放程度又十分有限(开放最多的是腾讯,约有30%);而部分媒体资源的质量不高、资源有限,而且提供的大部分资源为剩余流量;同时,一些广告公司在达不到一定技术能力和广告主与媒体量级的情况下硬撑做起某个平台的空架子,这一方面导致了国内RTB供应链的供应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广告主对这种模式的不信任,造成了广告主的流失以及对优质媒体的吸引力下降。

所以,移动广告要真正实现精确化与规模化,产业链的各方需要在数据开放、品牌安全和行业标准等方面共同努力。至少,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诸多品牌广告商们在微信朋友圈的广告投放(但这种投放方式仍属于传统方式)。

在未来,随着可穿戴设备普及,移动广告更是可以跳出手机和平板的屏幕延伸到各种不同的场景中,并且实现多种数据的串联,使广告投放变得更加精准有效。

就像这种观点提到的“使用智能手机监测你的脉搏,虽然功能上可行,但实际上智能手机无法做到。智能手表除了监控运动情况外也可以用来帮助你评估你的整体健康水平,而且这些应用能提供一些精确的读数。这一切可应用与这样的场景,比如你的脉搏出现了问题,手表将为你提供健康食品的广告。又比如零售商监控你的脉搏,当你走过一间店铺看到一件商品而有了心动的感觉时,零售商将会向你推荐这项商品。”

关于移动互联网广告的8个事实

这两年,移动广告带来一个新的现实世界

至少从广告收入来看,Facebook 已经是一个移动互联网公司。

整个 2014 年,通过移动广告,Facebook 入账 74.3 亿美元,占据了总营收的六成。考虑到它在互联网的地位,说我们真正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并不为过。

自 2014 年 7 月以来,这个平台上活跃的广告主新增了 50 万个,总计达到 200 万个。

不管是对于移动广告还是 Facebook,这个转变都足够迅速。

两年前的 Facebook,境遇窘迫,特别是在它上市前夕,美国第三大广告主通用汽车公司宣布停止在 Facebook 上做付费广告,甚至称 Facebook 网站广告点击率远远低于 Google,连一般的互联网标准也达不到。紧接着,上市后的股价就一路下跌,始终低于发行价,这家公司在被频频泼冷水的同时,也一直被外界诟病“广告模式单一,移动领域羸弱”。而两年后,Facebook 依靠移动广告向投资者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对于 Twitter 来说,移动广告更是关乎存亡,因为它已经成为 Twitter 最重要的广告营收方式(虽然它还没有盈利过),没有之一。据 Twitter 的 2014 前三季度财报显示,其移动广告营收依次占总广告营收的 75%、81% 和 85%。

由于 Facebook 和 Twitter 移动广告市场份额的上升,广告巨头 Google 的移动广告份额则被进一步压缩,占有率从 2013 年的 46.6% 下滑到 2014 年的 40.5%。市场研究公司 eMarketer 还测算,2015 年它的市场份额会下跌到 35.17%。与此同时,雅虎 CEO 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也将移动广告融合到她的复兴战略中,并已经对移动业务大规模投资,比如在 2014 年夏天收购了移动广告网络 Flurry。

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同样惊人。eMarketer 在其报告中称,中国移动广告市场 2014 年增长 6 倍至 64 亿美元,占全球移动广告总花费的 16%。

复制了 Twitter 和 Facebook 信息流广告模式的微信朋友圈广告,也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了移动广告的威力,同时给了这个拥有 4.38 亿月活跃用户的社交平台一个更明确的盈利方式。到现在为止,我们基本可以对移动广告有一些确定的判断,以下是我们的一些总结和分析。希望能够让你看到一个整体的移动广告世界。

信息流广告取代 Banner,成为最主流的广告展示方式

作为网络广告的最初形式,banner 广告,也就是横幅广告(或者旗帜广告),可能是你最熟悉的一种网络广告形式。在 PC 时代,它总是出现你打开的网页的顶部、中部或者底部,是一张横向贯穿网页的图片,不过它也不局限于静态图片,可用多帧图像拼接为动画图像。

虽然 banner 现在看上去显得老套且落伍,不过,我们也不能够忽视它影响力的余威。在移动广告刚刚发芽时,banner 是营销界对移动广告最初的想象,并且直接移植在手机上。正因为如此,手机屏幕小被认为是一种缺陷,营销者对移动广告的质疑也更多的集中在这点。但信息流广告(News feed ad)让人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这得益于社交网络和瀑布流式内容展示方式的流行。

估计 Twitter 也没有预料到,当它在 2011 年最早尝试( Promoted Tweets To Followers )广告计划时,这种信息流广告模式会风靡。但 Twitter 并没有抢到太多先机,反而是 Facebook 将这种广告模式发扬光大。从 2012 年第二季度推出信息流广告以来,Facebook 的移动广告营收增长迅猛,从 2012 第三季度的 14% 占比,到如今的 69%。

“在 Facebook 的月活跃用户中,移动端占了 85%,而且其中的 35% 将手机作为唯一的访问途径。移动端用户的持续增长,自然会让 Facebook 的移动广告收入也随之增长。同时,Facebook 对 Instagram 和 Whatsapp 这类应用的收购,也为其在移动端带来更多支持。”管理咨询公司胜三(R3)创始人兼全球 CEO Greg Paull 告诉《好奇心日报》,“现在,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访问社交媒体的时间占总时间的 50%,而这一比例还在上升”。

新浪微博以及微信朋友圈之后都效仿了这种把广告嵌入用户信息流当中的广告模式。同时在 2014 年,你可能听说过更多这样的新闻。比如,Instagram 与传播集团 Omnicom Group 签下了 4000 万美元的广告协议,后者旗下的多家传媒及广告机构的品牌客户可以将广告投放在 Instagram 的照片流中。Pinterest 开始试验出售广告,联合利华、Gap、四季酒店、卡夫食品等均在他们的客户名单上。在被雅虎收编之后,轻博客 Tumblr 也于 2013 年以普通博文的形式插入信息流广告,GE、华纳兄弟、ABC 都是 Tumblr 首批广告的买主。

除了这些社交网站之外,你还能在其他新闻或者导购的应用中感受到信息流广告的存在。比如国外的 Buzzfeed ,国内的今日头条,当然还有淘宝、美丽说这样的电商平台及导购网站。在你手机随意滑动的几秒间,也许就有条信息流广告从你的指尖下穿过。

瀑布流式的内容平台相对而言更安全

不管是国外的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whatsapp,还是国内的微博、微信朋友圈、知乎等社交平台,包括近几年大热的 Buzzfeed、Business Insider 等新媒体 App,如果你注意的话,会发现,其呈现方式都是瀑布流(好奇心日报同样也是这种设计)。

“信息流是用户期待看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的地方,不管这个内容是来自朋友还是来自其他人。可以说,这里的观众更容易被‘俘获’,更愿意接受来自品牌的信息”,Greg Paull 表示,只要信息流广告始终保持着推送给用户他们愿意阅读或者跟他们相关的内容,就会一直受到欢迎。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在各种各样的平台来呈现以及广告主如何使用它。

所以,品牌商也青睐这种广告形式,因为它可以让广告显得更自然。当然,内容平台需要把握好推送的广告量,如果在一屏之内的信息流当中看到 50% 以上都是广告,那会彻底毁掉用户体验。

在信息流广告成为一种主要的广告方式时,拥有瀑布流意味着更容易实现商业化,但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它依然和你拥有的用户基数以及活跃用户相关。

比起搜索,社交更有吸引力

人们在 PC 上的搜索习惯正在被改变。当你想要知道天气时,你会打开关于天气的 App 查询;当你需要决定晚上吃什么的时候,也许你会看看大众点评;当你想看电影时,直接打开卖电影票或者团购的应用就好;而当你什么应用都没有时,你在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去 App store 里下载一个相关应用。我们离手机搜索越来越远了,你花了更多的时间在 social 平台上。

Facebook 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最受欢迎的应用,它在移动端月活跃用户有 11.9 亿。Snapchat、Instagram、Pinterest、Line、Vine 等社交应用在 2014 年的活跃用户都有长足的增长,在 30% 到 57% 之间。用户在社交网络上花费的时间是日均 1.72 小时。而在中国,据尼尔森网联发布移动社交报告显示,92% 的被访者每天都会上移动社交 App, 每个用户每天在社交媒体上所花费的平均时间则为 1.5 小时,拥有 4.38 亿月活跃用户的微信占领其中的大头。

用户在哪里,钱就会流向哪里。

所以你会看到,Google 的移动广告市场份额一直在被瓜分,而有“点击之王”之称的 Google 的广告价格也在下降。Facebook 就不同了,“以前我们问 ‘你想在 Facebook 上投放广告吗’ 的时候,总让人觉得很复杂,” 首席运营官 Sheryl Sandberg 说, “现在你只要发个内容,然后问他们想不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内容就好了。”

微信朋友圈第一波广告刷屏之后,已经有一大波广告主已经在排队了。

大数据,它好像更管用了一点

大数据可以带来广告的精准投放,这是互联网公司在兜售广告时最大的卖点。还在 PC 时代,我们就见识过它的威力,比如亚马逊给你推荐的书,可能就是你想读的那一本;你用 Google 或者百度搜索了一款耳机,你就会在很多地方看到耳机的广告。但这些都是基于用户主动寻找才有的数据,而搜索总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这些企业并不真正清楚坐在电脑另一端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

而到了社交网络上,用户的模样似乎就清晰了一些。Pinterest CEO Ben Silbermann 曾经这样解释道:Facebook“关乎你的联系人、你的往事和你的记忆”,用户在上面自愿提供各种各样的个人信息,如生日、母校名称、情感状态等等,该社交网络能够利用这些信息推送高度精准的广告。Twitter 掌握的用户信息则没有那么详细,它的价值主要存在于“正在发生的”事件上,能够让广告主利用热门事件的实时讨论进行品牌推广,如世界杯、总统大选、热播的电视剧等等。

而“Pinterest 关乎你渴望做的事情,关乎你接下来想要做的事情。”用户在钉板钉上婚纱的照片或者家装图片的时候,可能就是在说他需要这些东西。基于此,社交网络的用户数据也显得更有价值和针对性。
虽然朋友圈第一波广告流传出的大数据分析被吐槽,但《好奇心日报》在此前对一些广告人的采访时,他们都表示大数据依然是微信营销的最大优势,基于它庞大的用户数据,定位可以做到更精准。不过这并不是唯一的优势,许多社交平台都可以做到这种精准度。

移动广告对品牌形象吸引力有限,现在更多的是关于促销

虽然移动广告的市场正在蓬勃发展,eMarketer 也指出 2014 年移动广告收入将达到 314.5 亿美元,但出乎意料的是,移动广告目前并没有被大多数的财富 500 强公司采用。据美国科技市场研究公司 Forrester 的调查显示,移动广告仅占这些著名品牌广告总预算的 5%,而那些已经尝试过移动广告的品牌,其中大多数都没有加大移动广告预算的计划。

那这些钱究竟从谁哪里来?

有一大部分都来自手机应用的开发商们,也由此诞生了应用装机广告这一特别的类型。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刺激了一大批应用的产生,也涌现出一批一夜暴富的应用开发商,特别是在手机游戏领域。为了能迅速地获得人气,最快的方式就是大笔投入广告。第三方广告投放机构 Nanigans 曾有数据称,Facebook 的移动广告收入中,有 74% 来自移动 App 的安装广告。

除此之外,自 2014 年 4 月起,Twitter 也开始推出移动应用安装广告。如果这类广告只是为了引导了用户来下载手机应用,我们也姑且可以理解成这是一种直接促进销售的广告,毕竟对于五花八门的 App 来说,鲜有什么品牌效应。

只是需要保持警惕的是,应用安装广告市场能繁荣多久,还是个未知数,毕竟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在依靠风险投资。

大品牌在移动端同样更多的是为了促销。2012 年时,沃尔玛曾在 Facebook 上买下了 5000 万条移动广告,并设定自黑色星期五起连续 72 小时发送给 Facebook 用户,内容全是沃尔玛特价商品资讯。在此期间,Facebook 也定时回报广告点击人数、分享次数与按赞人数等数据,以便沃尔玛进行广告调整。当沃尔玛发现售价 88 美元的球鞋销路不佳时,立刻在 Facebook 上强打这项“特惠”商品,结果不久就卖到缺货。

根据 Forrester 公司的研究,57% 的品牌表示,他们在移动广告上的开支,主要目的是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知晓率。电视所拥有的那些出手阔绰的广告金主,更多的是品牌形象广告,这同样是 YouTube,Facebook、Twitter 等正在极力推广视频广告的原因。

长视频广告还很传统,短视频广告未来或许更有潜力

基于电视广告的经验,品牌们对视频广告更熟悉,也能帮助他们传达更多品牌或者产品信息。不管是 Facebook、Google 还是 Twitter、雅虎都试图从广告主的电视广告预算中,分得一杯羹。但还是需要注意,视频广告在移动端的门槛依然是很高的。

在使用电脑时,我们脑海中并没有流量的概念,但是到了移动端一切都大不同了,超出套餐费的流量价格都不便宜。手机虽然可以带去任何地方,但是 WiFi 却不会,所以这里的优先级别是文字>图片>视频。考虑到广告的展示效果,文字又过于单调,图片反而成了移动广告上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另一方面,即便移动广告在快速地进化,但视频广告仍然和许多年前在 PC 端一样,出现在视频内容的前贴或者后贴,长度也按照传统 TVC 一样维持在 15 秒或者 30 秒。你在优酷、乐视或者能登陆 YouTube 的地方,都能看到他们 App 视频上的广告。必须承认,这也是移动广告的一部分,尽管它看起很“传统”。

或许你也已经想到了,这种更折中一点的办法:短视频。想一想微信朋友圈的 6 秒小视频,它所消耗的也不过是几张图片的流量而已,但是承载的信息却能丰富很多。Twitter 旗下短视频分享应用 Vine 就可以发送 6 秒的循环视频短消息,并可实时跟踪视频被循环播放的次数,成为评估一段视频是否受欢迎的新标准。而 Facebook 在用户的移动端信息流广告中也推出了类似的自动播放视频技术。顺便说一句,这个技术在最近也被用在 Instagram 上。

根据 Forrester 的的调研报告,短视频社交平台上,更多的品牌“粉丝”会和品牌发布的内容进行互动。比如下图中所示的 Instagram 如此高比例的互动粉丝占比受益于其旗下的短视频平台 Hyperlapse。

此前被看好的 LBS,还没有物尽其用

基于位置服务(LBS),从很早的时候就被视为移动端广告的最大优势之一,但这个优势,到目前为止却发挥得很有限。虽然 O2O 这个词,在去年一整年中没少出现过,但落实到移动广告上,就又少得可怜。另一方面,这中间的度也很难把握,毕竟平台不能在路过一家线下门店时,就向用户手机上推送一则突兀的提醒广告。它需要更巧妙一点的形式。

“在过去,LBS 被认为是具有侵略性的广告方式,它的出现总是不在消费者的意愿中。”Greg Paull 告诉《好奇心日报》,“比如,在消费者路过一家店铺或者餐厅时,他们向其推送一则商业信息,而这条信息可能对路过的人毫无价值。这会将消费者推开更远。”

如果你还记得的话,在 2014 年 9 月,百度地图和麦当劳联合推出的“樱花甜筒跑酷 0 元抢”营销活动就是个不错的案例。

这个活动利用百度地图 LBS 大数据分析和推送技术,方圆三公里内,经过筛选的用户都会收到他附加樱花甜筒的具体方位和导航信息。进入信息覆盖区域的顾客不论是打开百度地图还是使用“附近”“搜索”功能时,都会在屏幕上看到一个樱花甜筒的标示,然后收到“樱花甜筒跑酷 0 元抢”的优惠信息推送。

也许你也曾听过苹果的 iBeacon 技术,就是在一个有限区域内,通过小型无线传感器和低功耗蓝牙技术,向用户的移动设备传输数据。基于这一技术,Facebook 不久前又在他们的信息流广告上推出了新功能 Place Tip。当你在安装了 Beacon 设备的商店附近,刷新着你的 Facebook 时,你可能会看到信息流中会出现附近的商家信息,还有你的朋友在此处分享上传的照片和状态。

“单纯地使用地理位置信息并不管用。需要记住的原则是,在适当的时间呈现对用户有价值的信息。”Greg Paull 说到。

原生广告,有了更多玩家

和信息流广告密切相关的一个词,是原生广告( native advertising )。这个诞生于 2012 的概念,指的是专门为广告客户制作的文章或视频等内容,与传统广告相比更像是内容本身。且在广告买断时间之外,依然可以被搜索到。最早出现在时尚媒体,之后通过 Quartz、BuzzFeed、Vice 等热门网站开始变得流行。

Buzzfeed 的总裁 Jon Steinberg 曾这样形容, “当你用内容的形式并冠以该平台的版本,就是一种原生广告。比如,在 Twitter 里面,它会是一则推文,在 Facebook 里面,它会是一条新的状态,在 Buzzfeed 里面,它会是一条新闻。”

显而易见,相比传统广告,原生广告的形式灵活,易于被接受。而目前几乎所有的信息流广告都是原生广告,它不仅仅出现在由用户生成内容的社交网络平台上,同时也出没于媒体中。《纽约时报》就把原生广告定为 2014 年重要战略之一,并专门成立了一个名为 T Brand 的工作室,专门制作原生广告。而《华尔街日报》和《连线》杂志都纷纷跟进,开始生产原生广告内容。

也正因为如此,Google、百度这样的广告平台的利润也会被进一步分流到媒体平台,原生广告给了其他平台更多赚钱的机会,即便媒体不在页面展示 banner 广告,也能通过原生广告来实现广告营收,Buzzfeed 就是很好的例子。

当然,也不能小视搜索在这一领域的潜力,Greg Paull 指出,“原生广告正变得越来越流行,在这个层面上,像 Facebook 这样的社交网络通过信息流特点,更具有竞争力。但是传统数字广告平台如搜索依然也很适合原生广告,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Google 可以继续霸占这一领域。”在他看来,在未来,谁能够提供更精准的目标受众、效果测量工具和审计能力,那么谁离胜利就更近。

重磅| 2015中国程序化购买-行业趋势与洞察报告(MMA中国会员单位发布)

“2014年是中国程序化购买广告的井喷之年,整个产业链飞速发展,随着广告主预算的不断涌入,更多优质流量迅速对接到DSP平台,DSP、DMP、PDB等词汇不绝于耳,整个中国程序化购买正在走向繁荣。今天的程序化购买正在重塑整个数字广告产业,广告主都将拥抱程序化购买,但究竟如何才能走好这条路却是各持己见。众多品牌广告主在面对程序化购买时也遇到一些困惑急需解答。

虽然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不少行业研究及产业报告,但是对于广告主实际投放中的困惑,并没有一份报告能够完全解决品牌营销从CMO到执行人员真实的、日常的营销问题。品友互动作为中国最大的独立DSP,通过7年行业经验的数据积累,拥有服务成千上万客户投放的宝贵案例,调研了十大行业的品牌营销从业人员,进行了切实而可行的经验解读,形成了对行业深入了解与洞察,以此来预见以DSP为技术驱动的程序化购买在2015年的重要发展趋势。权威数据显示,2014年,品友互动已经占据中国品牌程序化购买52.8%的市场份额。

我们在2015年之初发布此报告,也是希望持续地为程序化购买行业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希望帮助广告主及代理公司更好地布局DSP程序化购买,并推动整个产业链逐渐走向完善,感谢所有广告主及行业同仁为推动程序化购买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附:报告全文

D2C:日本手游广告与效果分析

用户心理一直是厂商不断追寻、研究的问题之一,最近D2C发布了一份有关用户APP下载行为的数据报告。数据显示日本地区男性用户比女性用户更容易受广告影响而去下载APP,虽然用户自身对于产品的兴趣对于最终下载行为有着压倒性的影响,但用户因为反复看到同一产品的广告进下载的可能性也非常高。下面是GameLook对原文内容的整理: 1.除了应用商店之外,用户有通过广告进行下载吗?

比女性更容易受广告影响而去下载APP。 那么对于那些通过广告去下载APP的用户来说,他们都是受到哪些广告的影响呢? 2.上1问中选择YES的用户是经由那面哪种类型的广告下载的?

横幅广告(蓝色)、报道(红色)、视频广告(绿色) D2C将路径大致分为横幅广告、报道和视频广告三个种类,而从上面这张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年龄段、性别不同,用户的选择存在明显差异。 10~29岁用户中横幅广告的效果最为明显,而30岁以上的用户中通过“报道”下载的用户比例最高。 3.为什么会因为广告而下载APP?

产品看上去很有趣(深蓝)、通过电视广告、朋友推荐而了解(红色)、比较闲(绿色)、广告给人的印象很深刻(紫色)、其他(浅蓝) 通过这一组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用户的个人兴趣是刺激下载的最主要原因。 而20~39岁男性用户中因为电视广告和朋友推荐而下载的比例较高,由此判断游戏APP和电视广告的亲和性较高。 4.看到APP的电视广告之后有下载过吗?当时是通过哪个路径下载的?

横幅广告(深蓝)、报道(红色)、应用商店榜单(绿色)、搜索(紫色)、没有下载(浅蓝) 从调查结果上来看选择没有下载的用户数量最多,其中20~29岁女性用户比例最高。实际上目前投放电视广告的产品多为手游,所以男性用户的比例要比女性用户更低一些。 而在下载路径方面,选择横幅广告的用户数量最多,也就是说大量用户通过电视广告对产品产生认识,当在其他地方看到该产品的横幅广告的时候就比较容易产生下载行为。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日本市场上电视广告和横幅广告搭配使用的宣传效果较为显著。 那接下来的问题是,广告需要持续做下去吗? 5.多次看到同一产品的广告之后,是不是会被勾起兴趣而下载?

YES(蓝色)、NO(红色) 虽然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段的答案中都是NO的数量要大于YES,但实际上在10~39岁这一主要目标人群中,选择YSE的用户比例均超过20%。从这一比例来看,同一产品的多次广告对于用户下载有促进作用的可能性还是比较高的,因此D2C推荐企业可以通过不同平台不同方式形成立体宣传。 最后来看看广告在用户唤回方面的作用。 全球APP市场上知名APP的下载量动辄千万,对于这些APP来说新用户的获取只会越来越难。另一方面,现有用户也会因为各种原因流失,所以用户唤回就成了非常必要的工作。 6.看到广告之后是否再次开始使用自己曾经用过的PP?

YES(蓝色)、NO(红色)

从上图来看,日本地区10%~20%的用户有过因为广告而被唤回的经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以“用户唤回”为目的的广告往往需要不同的方式和手法。事实上日本手游经常选择用户量增长百万之后进行集中性的、多平台广告宣传也是出于这一考虑。

没有那么夸张,了解这些公共Wi-Fi就可以放心用了

央视315晚会一夜之间让公共Wi-Fi热点成了众矢之的,不少用户一时间谈Wi-Fi色变,出门坚决不开手机无线网络,生怕自己中招。不过提高信息安全意识是好事,草木皆兵就有些不值当了。与其从此同公共无线热点划清界限,不如了解一些简单的背景知识,明白哪些情况是安全的哪些有风险,避免因噎废食。

Wi-Fi网络听起来比较高大上,不过其运行原理比较像人们日常对话:两个人大声对话则周围人都听得见;无线局域网络中的两台设备交换数据,作为数据载体的无线电波也很容易被附近的设备截获。人们在公共场所交谈时如果涉及隐私、机密,为了避免被偷听会用暗语;类似的,无线网络的设备通信时不想被其他设备读取信息就要对数据进行加密。

公共Wi-Fi热点的提供方五花八门,很多企业部署热点时为了方便顾客使用并不会设置密码。没有密码的无线网络是不对通信进行加密的,使用这类热点上网时手机收发的信息非常容易被附近的设备截获。显然这类热点的安全性没什么保障。

但即便接入了没有密码的无线热点也不是说手机的一切数据都暴露无遗了。事实上网络信息拦截的技术早在智能手机诞生之前就已经很常见了,当年有黑客甚至在电话线上安装设备拦截拨号网络用户的通信数据。为了对抗这种攻击,大多重要的网络服务都采取了安全措施——几乎所有的在线支付服务、金融账户服务与很多邮件服务均对用户和服务器的来往数据做全程加密处理。即便这些数据被截获,黑客也只能看到一堆乱码,极难还原出真实的数据内容。正因为如此,虽然黑客早就知道随处可见的无密码Wi-Fi热点容易利用,但通过这些热点截取使用者银行账户、支付宝账户的案例相当稀少。

另一种安全隐患来自钓鱼网站。公共Wi-Fi热点无论是否加密,只要路由器端被黑客控制就可以劫持使用者的网络访问请求。比如有人想登陆支付宝官网,却被无线热点引导到了假冒的支付宝页面,骗取用户输入账号密码。不过这类风险也容易避免:只要使用官方应用而非浏览器来连接登陆金融账户即可,应用会识别出假冒的网站,不会对黑客泄露安全信息。

至于人们日常的网络浏览、社交聊天等应用虽然多数没有做加密处理,但它们包含的敏感信息本来就不多,即便被刺探到也影响不大。只要用户不在普通的论坛、小网站使用自己常用的账户名和密码注册就不会有什么风险。反之,如果你在小论坛和支付宝使用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那么不管是否使用公共Wi-Fi都迟早会出问题。

由此可见公共Wi-Fi并非洪水猛兽,只要掌握诀窍就可以放心使用:连上公共热点后不要用浏览器登录重要网站,不要使用社交应用发送包含隐私内容的信息,进行支付操作时只使用手机App进行操作,也不要点击奇怪的弹出窗口。即使用的是无密码的Wi-Fi热点,只进行简单的浏览、地图查找、视频播放等任务是没什么大碍的。

无线热点中,存在安全隐患的主要是各种商家自行设立的Wi-Fi网络。三大运营商部署的热点则基本没有风险,其安全程度与3/4G网络相当。现在运营商的Wi-Fi争夺战打得火热,大家在外需要Wi-Fi信号时可以尽量选择它们提供的服务。好消息是新技术很快会让4G网络与Wi-Fi热点融合,届时手机在发现运营商提供的热点后会自动进行无缝切换,不需要用户手动干预。运营商通过Wi-Fi热点分担网络压力后,数据资费也会大幅下降,乃至推出无限流费套餐。4G的资费变得十分低廉后,消费者自然就用不着到处寻觅可以省钱的公共热点,当然也不会再担忧安全风险了。

总之,目前公共Wi-Fi尚处于过渡发展时期,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随着技术进步很快就会变为历史。现阶段我们只要留个心眼,加点小心,就可以继续享受Wi-Fi热点带来的便利。